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李凤云几十年习琴传琴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李凤云几十年习琴传琴


   在刚刚公布的第三批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古琴艺术在“传统音乐”类别的各类曲艺项目中显得分外惹眼。这一看似“高不可攀”的项目,有一位极为亲切质朴的传承人,她就是天津音乐学院教授李凤云女士。这位曾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演古琴艺术的传人,近日接受了渤海早报“走近非遗传承人”系列报道记者的采访,讲述了她几十年习琴传琴的个中滋味。

  千年古琴“再度发声”

  在李凤云家的琴室中,一把看上去饱经沧桑的古琴端放在琴案上。琴身的漆面已有细小的裂纹,背面题着潇洒飘逸的“南风”二字。据李凤云介绍,这两个字乃是宋高宗所题,这把宋代古琴是北京一位藏家借给她使用的,名为“南风”,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琴弦全部是丝线所制,用它弹出一曲《梅花三弄》更是沁人心脾。“这把琴是这位藏家从拍卖会上拍得的,但他把琴借给我来使用。他说这琴在他的手中只能是一件赏玩的物件,而在我的手里才能发挥它作为乐器的真正作用。”虽然目前全国各地历朝历代的名琴也不在少数,但像李凤云这样能在日常生活和演奏中经常使用千年名琴的艺术家,还是凤毛麟角。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李凤云摸过的古琴数以百计。2000年时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唐宋元明古琴去台北展出时,为100把古琴一一录制的声音片段,都是由李凤云来弹奏的,以至于每一把琴的音色和特点她都了如指掌。“作为一个古琴的传授者,我能摸到那么多的好琴真的很幸运。”

  获批世界非遗项目

  据介绍,早在2002年,为了让中国的古琴艺术申报“世界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李凤云和丈夫王建欣就作为代表,在北京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表演了古琴。转年,古琴艺术成功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自此引发了一阵全国古琴学习的热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上,李凤云是广陵派的传承人之一,更是天津唯一的传承人。李凤云说,古琴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古琴是孔子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也都以学习古琴作为必备的技能。”但如今这门传统艺术中的“精英文化”,却处于困境。

  “古琴传播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中断,二是音乐教育上对器乐,尤其是传统器乐的缺失,由此也就带来了优秀的传人和打谱人才缺失的连锁反应。”李凤云遗憾地表示,如今中小学生教材中很少有学习乐器的内容,对于传统音乐更是不大重视,人们甚至连古琴和古筝都分不清楚。

  推动“古琴进校园”

  作为和平区的政协委员,李凤云今年提交了申请古琴进入中小学校园的提案。虽然从2009年开始,她就和丈夫一直在从事古琴进校园的推广活动,但当时主要进入的都是大学校园,如今他们又努力把推广事业面向中小学发展。“我和丈夫的目标是把古琴艺术带进100所学校。”近年来在天津,李凤云夫妇做了很多场公益性的免费古琴演出。每年天津暑期的“打开音乐之门”系列演出中,都少不了李凤云夫妇的身影。多年从事古琴的推广工作,李凤云对这项事业有着自己的理解:“我推动古琴进校园的目的,并不是非要孩子们去学古琴,而是播撒种子,让他们在繁重的课业之外知道我们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传统艺术,不见得是让大家都来学琴,而是让人感受其中的无限韵味。听一下这样的音乐,让心能静下来,这就是一分收获。”

  多年来,李凤云完全公益性质地传播着古琴文化,无论是古琴进校园的活动,还是每年一场的公益演出和讲座,李凤云都是分文不取。在她看来,教育从娃娃抓起,但传播古琴更重要的是教师,“所以在我们的公益演出中,音乐教师是观众的主体,其次才是古琴爱好者和市民们。我们希望让音乐教师理解和接受之后,能带动更多的孩子们喜欢这项艺术。”

  今年,李凤云还将举办免费的古琴音乐会,演出时间初定在11月。“年轻人愿意花几百甚至上千元钱去听歌星的演唱会,却不愿花几十元听一场传统音乐。这也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悲哀。”她还告诉渤海早报记者,天津有着不错的古琴氛围,很多琴派的传承人都有过在天津工作、生活的经历,“提到天津,别人总会说是曲艺之乡,但其实我们也是古琴文化之乡,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渤海早报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圆圆 更新时间:2013/5/14 9:50:1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