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古琴新韵引注目,巴蜀古琴移步深圳觅知音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古琴新韵引注目,巴蜀古琴移步深圳觅知音


 

                                         深圳博物馆用动画展现古代抚琴场景

 

                                                   古琴的铭刻是古琴独特的组成

 

                                                                  一张清代制造的仲尼式琴

 

                                                                      表情生动的抚琴俑

    现代乐器“大行其道”,节奏激烈的打击乐、键盘乐、电子乐取代经典弦乐占据音乐界主流位置时,人们是否对那日渐远去的“琴棋书画”时代尚存记忆?而唤醒这种“缅怀”情结的,是正在深圳博物馆新馆举行的“松石间意———巴蜀地区典藏古琴精品展”(将展至10月7日),4 1张巴蜀古琴,既是中国古典乐韵文化的再现,也让观众回眸,重审两千多年“琴道”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该展通过声韵再现、幻灯播放、现场鸣奏、纪录片播放、触屏演示等多媒体方式,将古代弦琴从先秦两汉、唐宋元明到清末民初等几个历史时段的演变轨迹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梳理。位居四艺之首的“琴艺”历代以来均是文人雅士热衷的风潮和雅兴,而这种“雅兴”放到现代,能否重新觅得一席之地?“琴艺”如何同现代都市文化相契合,焕发新的魅力?

    0 1听琴声,观琴展,琴艺文化也有“现代感”

    “近代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西方文化成为强势与主流,古琴艺术发展呈现衰落之势。举办古琴专题展示是希望向市民展现中国两千多年的古琴文化,更积极倡导文艺修养,宣扬‘琴道’精神。”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晓春道出了“松石间意”展的策办初衷。

    “松石间意”展并不是把数十把古琴编上号,贴上备注,放在荧光灯聚焦的展架上便草草了事,它还要模拟、再现古人弹琴的风景,于是,在深圳博物馆一楼展厅的正中央,数块“假石”、“假树”围出一块小型空地,被一道浅浅的屏风微掩,一架投影仪器不分昼夜地“照耀”着,树石包缠的角落会突然现出几个抱琴的“人形”,这些长袍加身的虚影,模拟着古代的“琴士”,手臂随着节奏逼真地律动,整个展厅始终环绕的袅袅琴声,也让在场观众颇有“穿越”感。

    41把古琴有序地安放在各个角落,按照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末民初的历史时段编排布局,它们像一块块音乐的活化石,固执地静卧在那里,尽管有的早已弦断徽毁,再也发不出动听的音响,但当它们配上纪录片、荧光灯之类的高科技注脚后,就成了华夏音乐史的高度浓缩版本。与之相得益彰的古代琴谱绽开扉页,“宫商角徵羽”的字迹仍清晰可辨。

    深圳博物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刘琨告诉南都记者,展览最为“高科技”的部分,则是通过电脑触屏的方式,还原专业琴师斫琴的过程———选材、装配、开弦、填补、设足……每一道工序,既包含古典制琴工艺中的精华部分,亦有现代工械介入后高度流水化的运作模式,这些复杂工艺统统被扫描成一帧帧通俗的数码画面,连六七岁的低龄观众也可轻易看懂。而展览的出口处,也设置了“观众参与”环节,深圳数家琴社每逢周末就会到此现场鸣奏,与参观者进行乐韵互动。

    不过,博物馆所呈上的这台声色盛宴,终究是短暂的,因为展期将在10月初闭幕。“松石间意”落幕后,博物馆幽 墙 之 外 更加 漫 长 的 现实生活中,人们还能听到弦之音吗?两千多年前贯穿至今的“琴道”,由一项大众流行的娱乐项目,演变成如今曲高和寡的小众雅兴。今时今日,“琴瑟和鸣”是否成为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0 2 古琴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磨合,艰苦而持久

    古琴所代表的古典弦乐已日渐式微,那么,古琴能不能和现代音乐相结合,从而把华夏独有的乐韵文化传承下去?这一新鲜话题,却被一种新近流行的悲观论调泼了冷水———古琴弹奏的音响,音色过于单调低沉,节奏缓慢,无法迎合当代听众的听觉口味。的确,在大多数人看来,“古琴”那个时代的音乐审美,终究和当下都市人的听觉存在着无法逾越的代沟。因此,想要寻觅曼妙的弦声,几乎只能往返于音乐厅、音乐学院等几个“曲高和寡”的场所,而不可能指望当年文人群体“人手一部”弦琴的盛况重现。

    “古琴”涉足“当代”,是从电视荧屏开始的,它为综艺节目增加“猎奇”效果,成为刺激收视率的作料。譬如,2007年,知名古琴演奏人李祥霆在一档综艺节目中亮出绝活———用弦琴弹奏了一首《千里之外》,并自吟自唱。在场观众的掌声、惊呼声,皆为“古琴居然能够逼真模拟流行歌旋律”这一新奇见闻而惊讶。另外,一些音乐人试图将古琴音响融入现代流行歌,以“中国风”著称的知名歌手周杰伦,在“古典词”、“古典律”之外,还将更古朴的古筝弦乐纳入到他的R&B创作之中。

    古琴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一旦联姻成功,马上就会形成示范效应。譬如,近年乐界最“重口味”的一次尝试,就是古琴和摇滚乐的混搭。第一个“吃螃蟹”的,是来自广州的post- rock乐团沼泽乐队,其2011年推出的后摇滚专辑《沧浪星》,囊括多首古琴演奏、混响的摇滚曲目。其中,清幽深远的琴音,比起一般使用的吉他或者键琴更加突出post-rock中静态一面,而当音乐全面爆发时,狠狠扫拨的古琴也可突显中国特色,呈现千军万马的磅礴气势,这种全新的聆听经验,被知名网络乐评人“广式肠粉”这样评价道:“作为一张中国的后摇滚唱片,它应该是要被载入史册的。古琴加入后摇滚已经从尝试到实验阶段再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也是令人称道并且值得致敬的事情。”

    还有一些原本是吉他手、键盘手,音乐路线极其欧美化的音乐人,也通过“古琴”重觅了“回归”的感觉。深圳梧桐琴社社长沈丕基搁置了相伴多年的吉他,往膝盖上架起弦琴,盘腿而坐,便找到了自己音乐的“第二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唐代就‘多不弹’了,何况今日。我觉得现代城市里的高速更需要古琴的平和来思索一种平衡。接触古琴之后,这是一个无限美妙的世界,因为,琴,不只是音乐,它也是人生与自然。”在多种音乐门类林立的当代艺坛,博采众器之长、众现代乐之长的古琴演奏技术,使“琴道”一词又有了新的诠释。

    0 3 古琴的人文价值不仅仅在音乐,它还为当今都市构建着慢生活的样本和园地

    尚未在现代流行乐坛争得一席之地的古琴,却率先成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的宠儿,与古琴如影随形的高价标签,似乎让古琴有了另一种与“音乐”无关的,在现代生活中获得正名的机会。

    南都记者在58同城、淘宝网站上发现,高级老杉木神农式古琴、仲尼式古琴仍是热销之物,售价从2000-10000元不等。而它们的买家,大多是具有“古琴”这一项特定收藏爱好的藏品收集达人。不难窥见,一种新的消费倾向和儒雅品位,正在深圳的中高层白领群体中风靡,那就是,不以奢侈品、古董等装点门面,附庸风雅,而是用声形并举、价格适中的古琴来为家中门面“贴金”。“以前大家都爱玩茶叶,玩邮票,玩陶瓷,玩玉器,玩珠石,现在连‘古琴’也开始玩了。”一位收藏界资深人士如是说。这种品味上的转变,既拓展了当代雅士的收藏阵容,也让久违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古典弦类乐器成为一种身份、阶层的象征。

    本土琴社为古琴延续着新的人文使命。在沈丕基的印象中,自梧桐琴社建起以来,人气便呈“曲线上浮”之势。而前来报名参加“交流弹奏雅集会”者,亦多半是工作节奏急促的白领,这,很难让人不与近年各方频频呼吁的“慢生活”发生联想。“他们纯粹抱着‘兴趣’和‘放松’前来,古琴弦音可以让他们找回内心的一种自然感和娴静感。”

    每逢周末,梧桐山的访客们,或许会对以下浪漫镜头并不陌生——— 三三两两的琴客抚琴打坐,挥拨出悠扬的琴声,与梧桐山绿地、流水、怪石的天然绿色背景板形成完美搭配,漫天飘荡的“古琴之音”又完成了一次对都市人心灵的净涤和救赎,与越来越急迫、逼仄的都市生活节奏形成对峙。古琴的人文价值,并不仅仅是搁在展览馆上静态陈列的“古董”,它悄悄改变着人们的收藏习惯,悄悄地滤去人们胸中的戾气,为当今都市构建着“慢生活”的样本和园地。

   

南方都市报   新闻录入:古曲网编辑    责任编辑:古曲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3/8/31 11:03:3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