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文化博物馆变古琴世界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文化博物馆变古琴世界




图:一众嘉宾于开幕礼剪綵

    记者刘毅报道:为纪念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十周年,香港文化博物馆与蔡昌寿斲琴学会举办名为“香江琴缘”古琴艺术展,引领观众感受古琴雅韵。

  是次展览分为“说琴”、“传艺”、“匠心巧手”、“薪火相传”四大主题展区,围绕斲琴(即製琴)和弹琴艺术,贯串琴人、琴器、琴弦、琴曲和古琴谱,把古琴的製作工序、歷史一一呈现。特别是模拟“琴人”蔡昌寿斲琴工作间重构的製琴屋,完整再现了古琴艺术及製琴“始末”。

  纷繁的古琴形式

  蔡昌寿斲琴学会副会长关嘉汇表示,古琴又名七弦琴,较宽一端为“首”,较窄一端为“尾”。琴体主要由面板、底板和槽腹组成,面板上镶十三个“徽”标示音位,底板直接接触桌面,薄而平,中央和尾部皆有出气孔,分别为“龙池”和“凤沼”,是关乎音色的设计。古琴的形式亦品类纷繁,常见的有“伏羲”、“神农”、“仲尼”、“落霞”等。

  本次展出的古琴多出自本地琴人收藏,展品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张古琴为宋代“伏羲”式古琴“洞”,腹内面板皆为白漆掩盖,木质不详。曾为广东琴家收藏,后又辗转到了日本,现为本地琴家李春源收藏。古琴典藏书籍摄影师董先生表示,他以红外线摄影时,发现“龙池”和“凤沼”的白漆下似有文字,龙池下方行书“洞”,两旁有行书铭文“凝神爽志 纾缓怡情”。另一古代琴为明代“仲尼”秋水琴,音色古朴沉静,关嘉汇表示,曾有琴友于藏家弹奏此琴时嗅到丝丝幽香而立志学琴。

  为了体现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展品中亦有本地音乐史学者张世彬(已故)製作葫芦形古琴。关嘉汇介绍,此琴体仿结他的葫芦音箱製作,由三足支撑,体现了传承中对古琴的创新。

  重构蔡昌寿斲琴屋

  蔡昌寿斲琴学会成员袁赐弟还向记者介绍製作古琴称为“斲琴”,有劈、削之意。是次亦展出古琴主要製作工序和技巧,通过寻、斲、挖、镶、合、灰、磨、漆、弦九个步骤,以全景纵深的方式,向观者展示古琴製作全过程。

  斲琴更是一项集木艺、漆艺、书法、音乐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术。“丝桐合为琴”,良琴配良弦。本地琴弦研究专家黄树志说,古今琴人对琴弦皆“一丝不苟”,纵使只有七根,但製作琴弦仍然不轻松,好的琴弦要从七、八千条蚕丝精选而成,製作蚕丝线的方式传承至今,除了最花人力的打弦和缠弦由人工手搓改为机器辅助外,所有过程与千年前无异。

  此外,蔡昌寿及其弟子所“斲”的古琴亦有展出。年届八十岁的蔡昌寿,现仍致力培养本地琴人,弘扬古琴文化。

  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助理署长(文物及博物馆)吴志华、蔡昌寿斲琴学会会长蔡昌寿、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主席余少华、蔡昌寿斲琴学会副会长关嘉汇、香港文化博物馆总馆长黄秀兰出席展会开幕礼。

  “香江琴缘”古琴艺术展由即日起至明年三月十日于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查询展览详情可电二一八○八一八八。

大公网   新闻录入:古曲网编辑    责任编辑:古曲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3/12/16 17:06:2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