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由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主办的“南风雅韵 文心雕琴——岭南古琴文化图片展暨陈初生琴铭艺术展”正式开幕。这是广东省首个琴铭艺术展,现场一共展出陈初生先生收藏的50多张古琴,每一张古琴和琴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陈初生以古琴为宣纸,记录时代,传承古琴文化。
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陈初生,武术名家萧琨,广东省文联原党组书记、著名剧作家陈中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副馆长麦淑萍,海珠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芳,广东省文化厅办公室副主任刁定宏,广东省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宁澜清,广东省古琴研究会常务理事刘笔华等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至10月14日结束。
南方日报记者 宋金绪 摄影记者 张梓望
现场:琴心剑胆,合二为一
在岭南活力非遗艺术馆,整个展览布置得雅意盎然。50多张古琴摆放在玻璃柜之中,上面的琴铭清晰可见。这是广东省首个琴铭艺术展,也是广东少有的大规模古琴展,古琴和琴铭是本次展览最大的亮点。
海珠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许芳说,海珠区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2008年海珠区牵头申请的“古琴艺术(岭南派)”成功入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在学习古琴、对古琴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
广东省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宁澜清表示,“走进现场,感受到非常高雅的氛围,一下了就让人进入琴棋书画、文人雅士的境界之中。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公众能够参与进来,了解古琴文化。”
开幕式上,陈初生老师演奏了《平沙落雁》。此曲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表现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一曲平沙落雁,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宁澜清老师现场弹奏《碧涧流泉》,同时伴以广东现代舞团专业演员的舞蹈表演。两位舞蹈演员身穿一黑一白两套服装,缓缓起舞。琴声悠扬,舞姿优美。
青年斫琴师刘笔华弹奏《高山》一曲,同时,一代宗师杨新伦先生的武学传人、武学名家萧琨先生表演太极剑。萧琨身材魁梧,人走剑舞,气势不凡。
短短十几分钟的表演,融古琴、现代舞、太极剑于一体,既有岭南琴派的雅韵,又有中华武术的精武之气。三位古琴演奏者均师从岭南古琴当代传人谢导秀,谢导秀是岭南琴派一代宗师杨新伦的弟子,而表演太极剑的萧琨则是杨新伦先生的武学传人,琴心剑胆,合二为一。
学琴十年,还是“小学生”
陈初生是著名古文字学家、书法家,1978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师从容庚、商承祚先生,毕业后进入暨南大学,创办暨南大学艺术中心。2007年退休以后,陈初生开始学琴。在开幕式上,陈初生说,“我自己弹琴的同时,还整理岭南琴学文献,手抄出版了清代人何斌襄的《琴学汇成》,同时自己书写琴铭。古琴承载的文化含量很多,琴铭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会写诗,会书法,还要会刻,我写的诗文多数是学《诗经》《楚辞》的传统。琴铭大部分是我自己刻的,有一小部分是刘笔华帮我刻的。”陈初生坦言,学琴10年,感觉“还是小学生”。
本次展览还对岭南琴派的历史进行了梳理。据了解,岭南琴学源于南宋,兴于明代,定于清朝道光年间,盛于晚清,是中华琴学的重要一脉。兴盛之时,人才众多,几乎风靡整个岭南,后曾传至云南。岭南琴曲有唐宋遗风,在数百年的发展中,与广东的语言和音乐相融合,形成刚健、爽朗、明快之风。
岭南琴派的创始人是清代人黄景星,其编纂的《悟雪山房琴谱》是岭南琴学的标志性琴谱。从明代开始,广东出现了陈白沙、邝露、陈子升、黄景星、何赞清等知名的琴家。岭南琴派近代的代表人物为郑健候和杨新伦,杨新伦传谢导秀,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岭南琴派至今发扬光大。
名琴故事
10年来,陈初生收藏了60余张古琴,其中大部分是新琴,即当代人制作的古琴,“老琴买不起,就买新琴”。每一张古琴和琴铭,背后都有一段故事。陈初生说,“我就是把古琴当做宣纸,拉制作琴铭”,他所藏的古琴琴铭多是自己书写,大部分雕刻在琴背上。琴铭在记录时代的同时,也传承古琴文化。
怀月琴,纪念出生地
陈初生将自己收藏的第一张琴命名为“怀月”,以纪念自己的出生之地月光丘。“诞吾之地,月光之丘。静言思矣,琴韵悠悠。乐唯至正,龙吟凤鸣。三余意爽,月朗风清。”
怀月琴由北京知名的斫琴家王鹏所制,这把琴由谢导秀老师推荐给陈初生,“我藏琴的起点很高”。
纪念恩师容庚、商承祚
陈初生也在琴铭中纪念恩师容庚先生、商承祚先生。2012年,陈初生收藏了扬州马维衡监造的琴,他把这张琴名之曰“希白琴”,铭文云:“吾师容庚先生,字希白,号颂斋,道德文章,世人钦仰。因以希白名此琴,铭曰:铮铮其骨,蔼蔼其容,赓绝发覆,功勒金铜,高山巍巍,流水淙淙,丝桐共振,长颂宗风。壬辰陈初生敬颂。”这
段琴铭寄托了陈初生对恩师的无限敬仰怀念之情。
锡永琴
去年收藏的一张古琴,陈初生以“锡永”名之,纪念商承祚先生,铭中有云:“书坛巨擘,篆隶人倾。传道授业,大启金縢。抱恙题签,师恩永铭。”1985年,商承祚先生在病中为他的学术著作《金文常用字典》题签,陈初生至今念念不忘,“谨泐斯琴,以传久远焉”。
南华寺佛殿木头制作的古琴
曹溪禅韵这张琴是陈初生最为珍视的古琴,背后的故事非常动人。2012年,谢导秀率领陈初生等弟子参加丹霞山别传寺新建大雄宝殿奠基庆典古琴演奏会。回程途径南华寺,通信法师带领大家瞻仰六祖真身后,在寺斋堂的柴堆中,陈初生看到残旧的雕花木板,应该是佛殿之物。谢导秀觉得这正是斫琴的好材料。于是,陈初生把这块木板请回,“我在功德箱中捐了几百元,通扬法师亲自
护送我拿着木板才出了南华寺”。回到广州后,陈初生请岭南斫琴名家陈一民和徒弟刘笔华把木板分开,制作了四张琴。有雕花的这块木板制作的琴归陈初生。“祈愿此三琴长传曹溪禅韵”。
刘笔华说,当年杨新伦先生曾经有一张益王琴,就是《琴心剑胆》纪录片中他弹奏的那一张,后来这张琴被人收藏,而陈一民保留了这张琴的图纸。于是,陈一民就按照图纸,制作了曹溪禅韵。
刘笔华说,“在制作这张琴的时候,为了保护好原来的花纹,每刷一遍灰,都要雕刻一次花纹”。
2000年前的汉木制作的琴
陈初生收藏的古琴中,有几张是用汉代的木头斫成。2014年,陈初生在广州购得一张用汉代的木头制作的古琴。他命名曰“华夏魂”,并在上面刻上琴铭,“一千年挺生之木,两千年不败之身,三千年继响之乐,万亿年华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