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刘少椿旧藏朱熹制灵机式古琴亮相北京匡时2016秋拍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刘少椿旧藏朱熹制灵机式古琴亮相北京匡时2016秋拍


刘少椿是广陵琴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广陵琴学之源流》﹑《我对古琴的估价》等少数几篇著作,理清了中国琴学史上的一些迷团,为后世正确认识广陵琴派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地位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本次“百雅之首—重要古琴夜场”的“怀古”、“龙吟”古琴由刘少椿的后人提供,两床琴皆有著录,传承有序,保存完好,是本次专场的亮点之一。
 
   

        刘少椿先生(1901-1971)名绍,号德一,原籍陕西富平。1915年随父南下经营盐业,在江苏扬州长期定居。扬州处于长江、运河交流处,交通发达,经济文化繁荣,清代的名画家在这里聚集,有“扬州八怪”之称。这里的琴家人才辈出,称为“广陵琴派”,刘少椿先生即为广陵琴派10代传人,也是现代广陵琴派的集大成者。先生对广陵琴派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弘扬了“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的广陵琴韵,研究了广陵琴派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广陵琴派审美韵味,同时还为广陵琴派培育了一大批后起之秀,使古老的广陵琴学焕发出青春活力。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专辑有《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辑》、《广陵琴韵:刘少椿》。其中收录琴曲主要包括:《平沙落雁》、《樵歌》、《梅花三弄》、《墨子悲丝》、《山居吟》、《龙翔操》、《酒狂》、《梧叶舞秋风》、《良宵引》。 刘少椿培养了一批琴界人才,包括其女刘薇,以及梅曰强、林友仁等。其中承其家学的刘薇因心脏病早故。刘少椿因悲伤过度,不久辞世。而梅曰强成为刘少椿琴风最忠实的继承者。
 
  高雅飘逸 超凡脱俗 ——刘少椿的古琴演奏艺术
 
  俗话说凡事要讲缘份。我与刘少椿先生虽久闻其名而一直无缘相识。迟至九十年代初,因研究之便,得以欣赏五十年代全国古琴采访的录音,其中广陵派大师刘少椿先生的演奏,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在浓重的书卷气中,流露出清高淡泊的品格,及内中蕴含的真情,在众多录音中,其艺术境界之高,演奏技巧之妙,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大有倾昕恨晚之感。
 
  广陵琴派是清初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出现的重要琴派。该派以《五知斋》、《蕉庵》、《枯木禅》等谱为依据,在融汇儒道禅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以琴写心,是广陵派人的旨趣所归。琴在其手下,完全是抒情写意的工具。随着琴人的兴之所至,其情感、想象、气息与指法、琴声完全融为一体,无拘无束,自由驰骋。其右手弹弦讲究轻重、强弱的对比;左手按弦注重虚实与吟狭卓注的细微差别;其节奏则强调自由多变、灵巧跌岩、欲断又连、似连又断等种种变化。正是这种对艺术美的讲究,形成了广陵琴人在意境、情趣和韵味的追求上不同于其他各派的特有风韵。其艺术实践为明人李贺“琴者,心也”的琴学理念作出了最生动的解释,也是以《溪山琴况》为代表的虞山派琴学理念的深化与发展。它的出现,使中国琴乐在艺术的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刘少椿与广陵琴社社员

 
  刘师出身盐商之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的严格熏陶,年长后更醉于古琴,昆曲与武术而无心经营。其古琴老师是广陵派大师孙绍陶。名师的指点和严格要求。为他的琴艺奠定了极其正规而坚实的基础。刘师自己又非常重视认真,刻苦的练习,再加上广泛的传统文化的素养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还有清高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平和心态,使他在艺术的上形成了特有的风范。大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琴论都强调弹好琴,必先练其指。因为琴是靠左右两手弹按发声的乐器,弹按的手势是否正规并合乎传统,左手吟狭是否得法,不仅直接影响到琴声的好坏,而且与感染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人弹琴时间很长,由于学琴时未遇良师,或遇良师而未加注意,后来又未能及时补救,结果会的琴曲很多,但佳者甚少。刘师弹琴,发音清实,和静:有圆有方,变化自如,在技术上达到了对广陵技法和传统规范的继承和超越。
 
  二、要弹好一首琴曲,必须注意总体上把握琴声轻重缓急的对比变化和其结构布局。现在有的学琴者,较习惯于吸收较多西方节奏因素的现代音乐的节奏模式,对传统的散板节奏,特别是广陵派的自由节奏,往往相当隔膜,难以驾驭。刘师由于深得广陵琴艺的真髓,对琴声强弱的控制,对音与音之间的联接,转折与停顿,处理的那样自然,恰到好处。这琴声似乎完全是情感的语言,节奏也不是西方强弱节拍的再现,而是琴人情感的自由抒发。这种由“气”或情感的驾驭的节奏特点,正是中国传统琴乐在艺术上值得珍视的遗产。
 
   


刘少椿相关资料

 
   

刘少椿琴谱手稿《广陵遗谱》

 

刘少椿古琴唱片

 
  三、有人说:精神与技术都越了必然的限制,达到艺术创作与表现上的自由,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必要条件。现在有的人只强调“道”或精神,而忽视技术与技巧;有的人过分注重技术与技巧,而忽视“道”或精神。刘师的演奏,昕来那样高雅飘逸,超凡脱俗,引人入胜。这里精神和技术、技巧完全合为一体,两者相辅而成,互为表里,得相得益彰之妙。俗话说:琴如其人。从刘师的琴声里,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他那浓重的书卷气;他那清高淡泊的人格和情操:还有他对中国传统琴乐的理解与追求;其琴艺可以说己臻自由之境,在同辈琴家中其成就十分杰出的。
 
  总之,刘师的录音使我们真实具体地了解到传统古琴艺术的精髓,以及以一个优秀琴家的成功之路,给我们的启迪将是多方面的。
 
  刘少椿藏琴赏析
 
   

 

 
  宋 朱熹制灵机式古琴“怀古”刘少椿旧藏 长118cm 材质:桐木 估价:RMB:4,000,000-6,000,000
 
  铭文:“冉冉溶溶聚气以成,油然而起势逐云从。” 钤印:“知音世所稀”、“怀古”、“周鲁封藏”
 
   

腹款:“朱紫阳制”

 
  灵机式,面宽而扁,项、腰作连续弧,龙池与凤诏作满月形,琴尾以紫檀雕刻双螭衔灵芝的纹样。鹿角灰胎,通体原髹栗壳色漆,断纹极其美观,琴面背通体呈蛇腹间流水断。白玉徽,黄杨木雁足,古意盎然。龙池与凤沼作满月形。龙池上方刻篆书“怀古”二字, 下落“知音世所稀”,两侧刻“冉冉溶溶聚气已成, 由然而起势逐云从”,池下又“周鲁封藏”方印,笔体刚劲古拙,断纹入内,古朴自然。
 
  其内刻有“朱紫阳”款,既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顺便揭示了朱熹一个不常为人称道的头衔——音乐家,《琴律说》一文便是他撰写的,也是他最早提出了“琴律”的概念。“怀古”是一把灵机式古琴,又常称为孔子式、夫子式。其琴首为常见的方首,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腰部内收一方条。从造型上看非常规矩,十分符合朱熹的理学标准,尾部的双龙昭示此琴规格之高。
 
  故琴上还刻有“周鲁封藏”款识,周鲁封是清初一精于琴律亦善琴学考证的琴人,在安徽地区很有声望。广陵派琴学名家徐祺所编《五知斋琴谱》自编成后一直没能付梓,徐氏子徐俊在遇到周鲁封后,与其商榷、考定,并在周氏的鼎力相助之下《五知斋琴谱》方得以传世,并成为清代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琴谱。毫无疑问有声望的琴人必然也会收藏珍贵的古琴,而这把宋琴“怀古”,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宋代的艺术高度,想必也是这位名人雅士的心头所爱吧!
 
   

著录

 
   

周鲁封编著《五知斋琴谱》

 
  明 朱翊鈏落霞式古琴“龙吟”刘少椿旧藏 尺寸:长122cm 材质:桐木估价:RMB2,700,000-3,500,000
 
  铭文:“龙吟” 落款:“富平刘少椿” 钤印:“少椿”
 
  

 

 
  腹款:“庚午年仲春获古良材,益国潢南道人吉旦雅制。”
 
  腹款、铭文、钤印
 
  宋徽宗嗜琴成癖,收集名琴藏于“万琴堂”中,由此中国古代皇室对于古琴的偏爱可见一斑。此种偏爱流传至明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皇室宗亲造琴甚多,这类琴一般被称为“官琴”,很为后代琴人所珍视。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
 
  古琴大师刘少椿先生所收藏“龙吟”便是益王琴。此琴长 127 公分,宽(额 17.6,肩 19.6,尾 12.3 公分),厚 5.4 公分,面底皆朱漆,俱发蛇腹、流水及牛毛断纹,朱漆下为栗壳色底漆。琴材为桐木面板,琴腹款识有龙池内左方刻楷书“潢南道人监制”六字。琴背铭文有轸池下刻行书琴名“龙吟”二字。而这“潢南道人”便是明代益王,朱翊鈏。
 
  朱翊鈏,明太祖九世孙,宪宗四世孙,益恭王厚玄孙,昭王载增长子,翊鈏时年二十一岁,后其父袭封益亲王,翊鈏受封世孙。至万历年(1580),得嗣益王。在位二十四年,寿六十八,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薨。谥号宣王。葬于江西省南城县境内。
 
  琴学、琴制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与变革,至明代,在斫琴、制谱、度曲、著述等方面均达到空前的繁荣,即使兵临城下,琴事亦不曾废止。在流传至今的三十余部明代琴谱中,皇室宗亲所制的琴学著述有六部之多,有别于前朝的是,明代皇室宗亲在琴学著述的同时,常有监制或斫琴之举。究其历史原因,此时的皇族宗室之人是特殊的贵族阶层,他们徒拥虚名,坐糜厚禄,而无政治实权,所以才有了“不羡官家朱紫色,唯喜道人星斗装”的说法,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物力去享受,而琴作为“琴棋书画”之首,是其排解情绪之最好的选择,自然琴的工艺、用料都是顶级的,处处呈现皇家气象,“龙吟”琴式为落霞式,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观其形,闻其音,犹如苍龙出海。此琴曾在2014年被南京博物院借展。
 
  目前博物馆藏益王琴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韵盘”、故宫博物院藏“天风环佩”、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玉韵”等。由此可见此琴为馆藏标准器 。

本站原创   新闻录入:古曲网编辑    责任编辑:古曲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6/11/25 10:47:22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