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龚一 | 琴话琐语 (三)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古琴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龚一 | 琴话琐语 (三)


笔者学琴60余年,人生过程,必然会有所心得体会,今以短文形式将日常学习、研究、思考的心得体会请教大家。其中基本上是我平时讲课、讲座常提及的话题,无甚新意,故名《琴话琐语》。文中特设数序标号,是便于琴友日后提点、研讨、批判之方便。

 

17
专业学习者与业余学习者的区别,若起步都是正确的,那么两者都应该讲究基本功的训练,讲究对琴学的正确理解。若说有区别,那是在与进度快慢与对水平高低的要求上,不应一概而论。专业学生是有学习任务和练琴时间保证的,还得一段时间就要业务汇报或期中及学年考试的。而业余琴友各人的情况不同,应不同对待。在基本方法正确的前提下,学习过程中切勿追求快速、追求大曲和能弹的曲数。多位前辈琴家都是业余出身(当时还没有音乐学院学制),却是水平高超的专家。
 
18
世态人情是纷繁多样的,因此自古以来表现人情感的琴乐内容也是多元的,如古人唐人陈拙说:“古人命意作调弄或古淡或清美或悲切或慷慨,变化无常不可执一。”明人李贽也说得真切:琴乐“疏缓、浩荡、壮烈、悲酸、奇绝,不可以‘淡和’一律求之。”可见绝不是单一的“清微淡远”。《广陵散》《胡笳》不能“清微淡远”,《平沙落雁》《渔歌》不能慷慨激烈。
 
19
琴人的口头禅古琴是“修身养性”的,其实“修身养性”并不是古琴的专属,是艺术门类所共有的功能,不但音乐有其功能,书法、绘画、太极拳、垂钓、舞蹈等都有同样的功能。若说“清微淡远”“修身养性”,古琴倒是有着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地方。一则其乐曲内容可说是一曲一历史,一曲一典故,学生学某曲就得到某一段历史和典故的学习。长此以往这位学习者必然受到熏陶,人品、德行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当然也必然有拒绝提升者)。另是古琴的物理因素所至。古琴弦长,音低、频率低(频幅不宽)、振幅大、余音长,其低频率又是人体最适宜接受的范围。一个音从出现到消失,能对听者神情产生牵引的作用,使人的心境安详和平,气息通顺,有养身的功能。有中医将古琴音乐推及到养身治疗,也是此理。
 
20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琴语:“古琴是弹给自己听的”“是自娱的”,此话有失偏颇,任何艺术形态都有两种功能——“自娱”和“娱他”。在自家书房弹奏是自娱,一旦上了音乐会就是娱他。自己一个人练书法是自娱,一旦出现在书法展上,则是娱他。即使钢琴,在家里弹奏也属自娱,此论似乎无需再作讨论。古琴是否是“小众”,明皇子朱权在《神奇秘谱》序:“白丁之徒、负贩之辈、娼优之鄙、夷狄之俗、恶疾之类一概用之…… 厌毁神物,斯琴之不祥、物之不幸、贵物贱用,道有不古者矣。”朱权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鄙视厌恶了这类人也在弹古琴,感慨“世风日下”,“琴之不祥,物之不幸”,但从另角度看,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群在弹琴。古籍中常说的“左琴右书”,也说明了古琴在文人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由于古琴音量小,的确最适合书斋、客厅那种小场合中的演奏,欣赏的听众也最好三五知己,多者二三十人。由此角度说它是小众文化还有些道理。但从它是我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说,只能小众能欣赏,岂不有失公平。一幅《富春山居图》《清明上河图》可供一两人观赏,但也可出示画展、博物馆供千万人观赏。何况现实已经在金色大厅、国家大剧院、各地音乐厅,甚至数万人的大广场体育场演奏,接连二三的古琴专场音乐会的巡回演出,再议论“小众”“大众”文化似乎已失去了意义。科技的发展,应该强调音响的尽可能不失真,少失真才是道理。
 
21
当前的两种矛盾分析。古琴传统一直冠以“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的声誉,然音乐会、唱片、DVD、教学所出现的曲目几乎就限于三十首上下,似乎与“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相去甚远。以至使人产生疑惑:三千首何在?七百首何在?长此以往,尤似“查潇湘”(查阜西)“彭渔歌”(彭祉卿)“张龙翔”(张子谦)的延续。但也的确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听众对于音乐会上某琴家不弹《流水》不弹《潇湘水云》则有缺憾之嫌。某琴家似乎多年只要能弹某一首两首名曲也就可以了。这两种矛盾也不是一蹴而就即可解决。琴家有必要思考如何展示古琴艺术的悠长历史及丰厚遗产之精华,如在自己的专场音乐会中除保留部分代表性曲目外,是否也展现部分未弹奏过的优秀琴曲?作为听众当然要听某演奏者的代表曲目,是否也应该欣赏一些未听过的曲目!
 
22
时间艺术类的音乐,无法“一成不变”“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它是随时间、随掌握它的人而变化。如同琵琶曲《十面埋伏》,十位演奏家演奏的都有不同。就一首民间乐曲《十八板》在中国南北东西,流传有一百多个版本,百多种版本有所变化,都属正常。即使同一位演奏家,在他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也都会有所变化。仅仅以《平沙落雁》为例,琴谱中有整一百种琴谱流传,这就说明了有过一百种的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又出现一条规律:变化得好的被人继承传颂,不太好的或不好的就留存在古谱中(当然也有精彩的,由于政治或审美角度的不同,被遗置在古谱中)。至今《平沙落雁》也就只有六七个版本流传着,而更多的版本仍存于古琴古谱之中。只有在对某时间对某艺术形态作定向研究时,是必须“原封不动”“原汁原味”的。
 
23
古训琴音应按九德为论——“奇、古、透、圆、润、清、静、匀、芳”。其中头尾“奇、芳”不太好解,新制琴“古、透”很难达到,“清、静、匀”包含多方面内涵,如音与音相互缠绕则曰不清,共鸣过响余音过长曰不静,按、泛、散、上中下准有所明显差别曰不匀,这就不单是琴音色的标准了。九德中并未提及“金石之声”“清越”“明亮高亢”等标准,可见“圆润”是古琴音色的第一标准。对于音色的重要性,清人杨时百的说法:“尝论古琴以音色为第一,木质次之,断纹又次之,题识更次之,以二者可损坏可伪作也。”“音色为第一”是绝对标准,若形制不满意,却音色很好,那就应取音色而舎其它。当然琴音色是存在个人偏好的,很难划一。笔者则爱好“圆润”,如古籍中明示应有“鼙鼓之声”,我理解如同小脸盆大的鼓圈蒙上一层不太紧的皮,发出“嘭嘭”声,如同从琴胎木头里透出来的声音,厚实内涵。当然琴音还以用途不同而有所不同要求,如舞台演出则应需有高频的提升,增加穿透力。
 
24
“古琴热”已热了一个阶段,已有大量的知音粉丝,在整个社会上也有了前所未见的普及面。但任何事物也都有一个规律,热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向,当今,应从热度转向深度。在欣赏、演奏、研究方面应有实质上的提高。今年暑期多位音乐学院的教授专家都在开教学培训班,很明显是为了展示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大家的演奏技艺。当前应提倡一副楹联:“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精神。冷静下来,深入的学习,求得真正的提高。
 
25
“唯乐不可伪”是宋朱长文《琴史》中一句话,另还有多一个“为”字的“唯乐不可为伪”,其义并无不同,说明古人早已注视关于琴乐真伪的问题了。在网络上与琴人平时谈吐中已列举了很多事例,对此表示了批评和鄙视。有些“琴人”高调的摇着“文化”“高雅”“德行”“修身养性”的旗幡,忽悠着很多不了解古琴、仰慕古琴的爱好者,而在艺术角度,从“技、艺”两方面都存在“伪”相。这从待音乐会结束后在房间里的议论就能一辩明白。俗话说“群众的眼睛的雪亮的”,就是此理。很多事情可以以伪障目,甚至可以假乱真,而音乐(包括古琴演奏)真是“唯乐不可为伪”!
 
后语
还有些琐言,不多赘叙了,有些观点可能偏激,有的可能自己也处在不完善的思考中,若能给予提点、批判则是笔者的荣幸。
 
龚一
2016年12月末修改毕
(全文完)
本文转载自九派琴院公众号。

其间无古今心静声即淡两耳是知音七弦为益友
茫茫九派流中国

本站原创   新闻录入:古曲网编辑    责任编辑:古曲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7/1/3 18:43:05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