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古筝艺术之乡”的扬州,自古就有“千家有女先教曲”的传统,国内2/3的古筝也产自扬州。但是,相对于数万会弹古筝者,能够代表扬州本土特色的古筝曲目却十分缺乏,自创曲目已成为扬州古筝发展中的“短板”。“古筝之乡”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经典名曲?
月初,一场由扬州古筝企业音美尔公司冠名的湖南省首届“音美尔”杯古筝邀请赛,吸引了湖南各地的400余名选手参赛。让记者震撼的是,选手所演奏的曲目大都是表现湖南地方风情的原创曲目,悠扬的旋律令人沉醉,这让远赴湖南担任评委的扬州古筝协会执行会长张弓大叹意外。扬州拥有“中国古筝艺术之乡”的金字招牌,不仅产业繁荣、国内2/3的古筝产自扬州,而且自古就有“千家有女先教曲”的传统,会弹古筝者有数万之众。然而,相比于湖南,缺少原创的代表扬州本土特色的古筝曲目,无疑已成为“古筝之乡”的一块看得见的“短板”。
震撼
“原创”作品大放异彩
淡雅、悠扬的旋律飘扬在青草、竹林、流动的影像中,令人沉醉。《浏阳河》、《洞庭新歌》、《春到湘江》……一首首代表湖南地方风土人情的原创曲目作品大放异彩。担任主评委的扬州古筝协会执行会长张弓说,在扬州,弹筝者还停留在演奏传统保留曲目上,像这样带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的原创曲目则几乎没有,至少尚未有一曲能打得响的品牌作品。
张弓介绍说,《迎宾曲》、《放鸭歌》等是为数不多的反映扬州地域特色的古筝作品,但若是相比湖南而言,把湘江水、浏阳河均巧妙地融入进艺术创作中,那就是差距甚远了。据悉,目前,湖南练古筝及曲目创作的队伍蔚为壮观。
透视
地域文化注入古筝旋律
在湘筝艺术团,几乎每名演奏者都对湖南地域曲目耳熟能详。其中创作于1973年的《洞庭新歌》,是根据湖南民歌《洞庭鱼米香》进行改编,乐曲生动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以及人们由衷的欢欣喜悦心情。
最为著名的要数《浏阳河》,它原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上世纪70年代,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将其改编为筝曲。乐曲采用变奏曲的形式,对原歌曲旋律进行巧妙的变化、发展,描绘了湖南美丽的风光,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领袖的深情爱戴。
剖析
探索扬州古筝作曲新路径
“扬州素有中国古筝之乡美誉,那里文化底蕴深厚,可谓名副其实。”大赛期间,湖南当地评委对扬州古筝文化的发展纷纷给予褒奖。但不可否认,自创曲目始终是扬州古筝发展中的“短板”。
扬州古筝作曲的路径究竟在哪?细数湖南古筝名曲,除了一部分“地产”作品外,还有一些曲目出自外来名家之手。张弓说,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培养后备人才,除了要学会演奏外,还要掌握作曲的基本能力,学会融入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古筝协会副会长,国家一级演员赵登山向记者坦言,扬州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积淀,有不少文化元素值得借鉴运用到古筝曲目的创作中,它可以丰富古筝艺术的表现空间。张弓说,扬州的古筝制造闻名全国,这还不够,还要邀请作曲名家,来扬州共同打造经典的古筝曲目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