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的《斫琴图》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江南无锡,《二泉映月》的故乡,这一消息迅速在几位古琴传人之间传递。
就在一周后的星期天,吴炯去他的老师祝世匡先生家告诉老人这一消息。让吴炯颇为意外的是,听到这个消息后祝老师只是面露微笑,此外什么话都没有说。
不及三个月,90岁的祝世匡先生辞世。三年后,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这一时间,距离祝世匡等无锡老琴人最初倡议办古琴研究会的1984年,已有22个春秋。
步入无锡古琴研究会,有关无锡古琴艺术的历史与发展集中呈现在我们面前,如同一个完整明晰的长卷,而在古琴家吴炯的言谈中,沧桑历史的陈述却有些曲折和迷离。
一座城市与古琴的缘分
无锡最早的古琴史迹可以追溯到东晋(317-420)。国画史上尊为“画圣”的无锡人顾恺之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作品《斫琴图》。现藏故宫博物院的《斫琴图》是宋代(960-1279)的摹本。这幅画描绘的是制作古琴的场景,制琴人或挖槽腹、或制弦、或试琴,然而他们并不是匠人,而是气宇轩昂、风度文雅的文士。这是迄今仅见的一幅记录制琴过程的古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反映乐器制造题材的作品,在古琴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这幅画从侧面体现出晋代无锡地区古琴艺术的繁荣,这是“画圣”顾恺之给家乡无锡的古琴史留下的瑰丽的一笔。
唐代(618-907)是古琴艺术史上重要的时期。唐代的古琴最为人称道的是“吴声”和“蜀声”。当时著名的琴家赵耶利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而“蜀声燥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道出了吴地古琴有“国士之风”。
无锡是吴文化的起源地之一。琴史上著名的明代古琴流派“虞山派”就产生于吴地。虞山派是以常熟虞山命名的琴派,它的产生以常熟琴家严天池著《松弦馆琴谱》为标志,是17世纪中叶最有影响的琴派。古琴家们以“清微淡远”为追求,将古琴音乐的审美趣味又向精深迈进。
吴炯介绍说,很少有人知道,《松弦馆琴谱》的校订者,是无锡的古琴家沈汝愚。古琴谱的校订不同于文字书籍的校对,没有深厚的琴学素养和艺术修养是不能胜任的。沈汝愚的古琴造诣很高,因此虞山派琴家严天池、赵应良对他十分尊重,对他执以兄长之礼。他的儿子沈凤来继承家学,“兼修众长、造微诣极”,修为不在其父之下。
“天韵社”与古琴
沈汝愚、沈凤来之后,无锡的古琴家还有清代(1644-1911)的杨廷果。杨廷果善弹古琴、琵琶,并创作了新的古琴曲《潺湲引》。就在虞山派琴家严天池逝世前一年,无锡出现了一个昆曲爱好者的团体“曲局”,几百年后的民国九年,曲局设到了“华夏第一公园”无锡的公园内,从此称为“天韵社”。
1962年天韵社琴人
民国时期(1912-1949)的无锡古琴人为数不少,这些琴人组成了一幅深邃绵延的历史画卷。
“天韵社”是当时中国文人乐社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主持天韵社多年的吴畹卿也擅弹古琴,他常在公园抚琴。“社长吴丈畹卿以善琴称。当风清月白之夕,理弦拂轸,古调独弹,缭绕余音,时于花间飞度”。
吴炯收藏的古琴谱
天韵社曲友中的古琴家还有沈养卿、蒋汉槎等人。这些琴人中,以阚献之的水平最精。1959年阚献之演奏的古琴曲《潇湘水云》、《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在无锡电台播放。可惜所有录音皆在“文革”初遭灭顶之灾。
天韵社中善弹古琴的曲友中,就有中国音乐史学的泰斗杨荫浏。
1947年,杨荫浏撰写了中英文对照版《琴谱》一书,1956年他又编著了《琴荟》,后来仅出版了其中一部分为《古琴曲汇编》第一集。杨荫浏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他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使他成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大师,古琴大师吴文光曾师从他研习中国古代音乐史。
民国时期无锡的琴人,还有“今虞琴社”成员吴士龙、吴啸雄父子,分别是古琴大师徐元白和张子谦的弟子;有赵孟頫后裔赵鸿雪、赵宽父子……这些琴人,多数是著名的“天韵社”、“大同乐会”、“今虞琴社”、“十勿拆”、“华光国乐会”中的重要人物,有的还是国内一流的学者,对文化艺术有过不凡的贡献。因此,无锡的古琴,有别于文人书斋中风雅的点缀,具备了传统与现代薪火接续的各种要素。
无锡民国时期众多的琴人收藏了许多传世古琴,也留下了不少轶闻。这些琴人中,收藏最富的当推卫质文,仅唐款琴他就有十数张之多。中国著名的珂罗版印刷家、商务印书馆编校赵鸿雪是赵孟頫的后裔,他家藏的古琴中,以宋琴“龙吟虎啸”最出众,多年前在拍卖会上以385万元拍出。祝世匡的一张唐琴因名声在外,抗战期间,被日本人“借走”,再也不见踪影。吴啸雄的明琴“太古音”在“文革”中和其他古琴一样被抄,过后祝世匡在无锡的一家百货店后门见到此琴被低价售卖,仅标价5元,但因祝自己的身份无法出面买下,便托人买下后送还了吴啸雄,成为一段佳话。
祝世匡是学贯中西的无锡音乐家,他曾随英语老师杨荫浏弹古琴,曾任沈阳音乐学院教授。他不但善弹《龙朔操》等古曲,对古琴制作也有相当研究,曾为好友川派琴家顾梅羹制作古琴。1984年,正是“文革”后文化复苏初期,古琴气若游丝,几成广陵绝响。这年夏天,70岁的祝世匡骑着自行车在无锡城里联络琴友,倡议成立琴社,以图本地古琴开展研究和传承。
但多方的努力仍然不能解决经费与场地这些实质性的问题,“无锡市古琴研究会”筹办会都已开过,最后竟不了了之。可以想象,在1984年人们对古琴为何物已经十分陌生,甚至是习惯性地排斥,对封资修(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畏惧并没有完全消融。
回看1984年,江苏成立的琴社是扬州广陵琴社和常熟虞山琴社,而镇江梦溪琴社和苏州吴门琴社都是两年后才成立的。祝世匡先生的行动在当时无疑是走在前列的。
90年代初,年届耄耋的祝老师有了几位热爱古琴的学生,吴炯就是其中一位。吴炯回忆说,那时祝老师仍骑着自行车,经常是早上七点多就会到他家,而吴炯此时还未起床。师徒间的交流,话语极少,但老师思辨式的启发和精当的指点让吴炯终生受益。吴炯说,有一次,祝老师以少见的郑重其事的语气告诉他,等到正式成立琴社,要交一元钱一年的会费。这让吴炯很是茫然,后来才知道这是1984年老先生们筹备琴会时定的,可即使是1984年的物价,一元钱又能派多大用场?
老先生们弘扬古琴艺术的愿望和苦心从此铭刻到了吴炯的内心,并不断刺激着他。
当2006年11月底,承载无锡琴人22年希冀的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时,吴炯给大家取出了1984年油印的“梁溪琴苑”和十张“无锡市古琴研究会”琴人登记表,填表日期是在1984年11月的下旬。吴炯说,许多新的琴友看到这些,感觉到了什么是当下的担当,才有可能纳入传统的轨迹去体认古琴艺术的真谛,这是一种福祉。
18年前,吴炯偶然师从无锡国乐家祝世匡学习古琴,后来他又先后师从古琴家刘善教与吴文光两位先生。1998年,他与师友们努力恢复了梁溪琴社活动,古琴雅集中断60年后重新在无锡出现,然而当时无锡能够弹奏古琴的人不超过20人,直到2006年成立无锡古琴研究会。吴炯说,当时他告诉祝老师古琴申遗成功的消息时,老师什么都没有说,这种沉默,就像古琴低沉萦回的声音,空灵冷静,耐人寻味。古琴的冷,没有让老师放弃,同样也没有让他放弃,孤独的坚持有时需要沉默。
吴炯今天是无锡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古琴学会理事,他已在无锡默默地走了15年之久,他认为,保护传承“非遗”的核心,还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从1998年至今,在吴炯的带领下,无锡琴人坚持举办了100多次古琴雅集,吴炯还多次去高校举办了古琴文化系列讲座,而古琴爱好者的增加,也使得民间的琴学研究有了基础。
古琴雅集最初的恢复,是在“天下第二泉”旁的竹炉山房,几个琴友自己带来扩音设备和琴桌,在公园的支持下每月活动一次。一年多后,人员星散,活动中断。后来,在一位热心人的支持下,梁溪琴社雅集又在城内一个茶楼上举行,许多初学者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交流和煅炼,也认识到了传统雅集的人文意味。如今,当时的初学者已经成为了琴会的中坚力量,演奏曲目增加到了80多首,并开展了古曲打谱、斫琴和琴史、琴谱专项研究,成果斐然。
2009年11月下旬,无锡古琴研究会举办了“吴声国风古琴艺术节”,这是无锡有史以来第一次的古琴文化盛会。在宣传页上,有着这样几句介绍:“无锡古琴研究会以保护、研究、传承古琴艺术为宗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为依据,从事本地琴史的挖掘、整理,并长期开展传统雅集及琴学研究、教学传承。无锡古琴研究会坚持古琴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传统并重,举办了多次社会公益演出与文化讲座,力求从历史、人文与现代角度全面向社会介绍古琴这一东方艺术的博大渊微与不朽的生命力。”
这几句文字出自吴炯之手,他认为,古琴不仅是文人艺术的传播,也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个人的力量,也需要团体的力量。
对本地琴史的挖掘、整理是无锡古琴研究会工作的一部分。多年来,琴会通过各种渠道,从史籍、地方志、琴谱、传记等文献,到各个传承人及其亲属采集到的讲述、照片、录音等,逐步积累资料,整理出了无锡古琴艺术的简史。
为了传统雅集的持续开展并对社会开放,古琴社团需要一个固定的场所。但这对于一个没有经费的民间社团来讲,几乎是最大的困难。琴会成立之初,吴炯建议以会费与他授课所得汇集起来,租用了一个小小的场地,终于让多年漂泊无定所的古琴雅集有了立锥之地,许多朋友也伸出了援手。于是,无锡古琴人开始了固定的“双周琴会”,即每两周有一次雅集,它增加了琴人之间的交流,也扩大了与社会的接触面。每次雅集,琴会均有详细记录。琴友在这里欢聚一堂,琴韵箫声,间有昆腔曲笛,古琴以外也交流着其他传统艺术。
近一百次的雅集记录,记录着古琴艺术在无锡的保护和传承的过程,而雅集中丰富的内容,也展示着无锡古琴人在坚守古琴的人文内涵,重视琴学传统的文化解读上有着独到的立场。
吴炯目前是无锡一家报社的编辑,对无锡地方文化的解读和报道是他多年来的主要工作,业余时间,他的精力便全部放在了古琴上。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三年多来,已经举办了多次社会公益活动。
2009年11月下旬,是无锡古琴研究会成立三周年的日子,“吴声国风古琴艺术节”终于出现在无锡。这是古琴艺术在无锡有史以来首次隆重亮相。
音乐会上,来自江苏各地的古琴名家济济一堂。无锡琴家的古琴独奏《潇湘水云》、琴箫合奏《洞庭秋思》和琴歌《胡笳十八拍》让艺术界同道和文化界的朋友赞不绝口。吴炯说,这只是节目,其实整台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乃至文案、舞美、主持甚至是服装和杂务,都是琴会成员自主完成,显示了琴会成员全方位的艺术修为。
目前,为琴会寻找一个更合适的场所,成了无锡古琴研究会的又一难题,吴炯说,好几位朋友在多方奔走,寻求支持,但目前并不乐观。但他说,情况总比1984年时要好得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