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筝成为全国和龙江大地学习人数最多的中国古典乐器,据中国音乐家协会有关人士保守估计,弹奏古筝的爱好者全国有二三百万人,还有几十个专业的网站。确切的学筝人数很难统计,从每年考级人数连续成倍增长来看,学习古筝已成为一种时尚。
书房内放一筝,一茶,一书法,古人的儒雅和意趣就油然而生。
炎黄子孙的信物
筝靠人养
说起古筝,历代出现过许多善弹筝的文人侠士。从《水浒传》中的浪子燕青到《三国志》中吕布利用“鼓筝”脱身的扣人心弦的描述,更有唐人李端《听筝》诗描写周瑜精通筝乐的佳句:“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侧耳倾听,历史的旋律舒缓地倾泻而出。近年来,古筝成为藏家的首选,书房内放一筝,一茶,一书法,古人的儒雅就油然而生。
记者走访了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古筝演奏家张彤,听他解读古筝的妙趣。
炎黄子孙的信物
演奏家张彤介绍:筝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音色典雅高洁,余音绵长,现普遍认为筝源自春秋时期,秦国的民间已普及流行,迄今至少有2500年历史,所以叫“秦筝”。《史记》中曾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筝最初的材质为竹制,“筝”本身是形声字,在《说文解字》中说:“鼓弦竹身乐也,从竹筝声”。汉代后,筝的形制有了很大的变化。筝同瑟一样为木制,这就使其音域扩展,音色也有了较大改观,表现力愈加丰富。如东汉侯瑾《筝赋》云:“上感天地,下动鬼神,享祀祖宗,酬酢佳宾,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
张彤称,在长期的发展流变过程中,筝形成众多流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客家筝派、浙江筝派、陕西筝派等。
近几十年来,筝有了飞速发展,现今通常所见的筝体呈扁长方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为中空共鸣体。其中面板为拱形,底板有两三个出音孔。面板上的琴码为“一”字排列和筝首尾部的岳山共同支撑琴弦。琴弦已从十六、十八弦、发展到普遍采用的二十一弦乃至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规格。音域已扩展四个八度以上。琴弦已从蚕丝弦发展为钢丝弦、尼龙缠弦。在演奏技法上已不止传统技法所常用的右手托、劈、抹、挑、勾、剔、撮,左手的吟、揉、按、滑等,已衍生出摇、扫摇、轮抹等新奏法。
筝是一种真正达到雅俗共赏的乐器,当今作为“炎黄子孙的信物”、“华夏后裔的标识”在海内外获得了极大发展,世界各地都遍布筝的专业学术团体和演奏者。
筝靠人养
张彤认为,鉴别古筝要看三点:音色,用料和工艺。
一台古筝的音质取决于面板和琴弦,面板以阳面中段为最佳,阳面是指整株桐木置于水中,露出水面的一面为阳面,去头斩尾为中段,一般以9-12年树龄的桐木为最佳,尤以河南兰考的桐木为最佳,沙土地,木质疏松,利于音质的传导。面板通常选用疏松、少节、无痕、直纹的梧桐木;镶板要用一些硬度较大、木质坚实的木料。
早期的琴弦以马尾、鹿筋为原料,到了近期以尼龙钢丝弦为主流,增加了音量,也提高了韵味,琴弦以德国进口钢丝为主,含碳量均匀,寿命长,手感好。筝码:多用红木制作。音色要求:高音区明亮、清脆;中音区圆润、绵长;低音区浑厚、结实。
筝的使用保养:由于古筝面板和底板木质松软,所以外界环境对它有较大的影响。一台古筝保养得好可以传世,否则会在短时期内出现开裂、变形甚至报废。在湿度和温度方面,湿度过大,古筝容易变形,且音色发闷;湿度太小,易干裂变形,且声音发噪。湿度应控制在30%~60%之间。我们北方地区气候干燥,特别是在冬季供暖期间,古筝应远离暖气。可在房间养花养鱼,用水勤擦地面,或者用加湿器加湿。在室内正常室温即可,人舒服古筝也会“舒服”,所以16℃~28℃是适宜温度。夏季放筝房间应注意保持通风,古筝不要暴晒或者受雨淋,开空调时也不要将其放在空调出风口处。不使用的时候要用罩将古筝盖好,以便防尘。在清洁古筝时切不可用湿毛巾擦拭古筝面板和底板 ,可用专用掸子去尘。
一般说来,一台古筝在当地使用一年以上就可以适应本地的环境,如果没有出现变形、开裂,今后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经常使用并合理保养,使古筝处于良好的振动状态,会有利于古筝各结构之间的进一步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