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非遗
◥出自临清市金郝庄镇金西村金灼南之手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作为央视一套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这支家喻户晓的《渔舟唱晚》旋律陪伴了我们多年。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会 刘旭东
筝声悠扬200年
临清金郝庄镇,是片艺术底蕴丰厚的沃土,古筝演奏由来已久,这一带的古筝以声纯韵正而闻名,世称“金派”,距今至少有200年的流传历史。有掐筝者多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他以其文雅、洒脱、朴实、细腻的风格独树一帜。凡闻其演奏者,无不为那深邃幽旷的音韵、细腻迷人的情趣所陶醉。
“辛南村中街的这片空地原是繁华的集市,曾是金灼南和村中古筝艺人切磋的场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无论严寒酷暑,村里每逢集市他们总是尽兴而弹,陶醉而归。”据金灼南的外甥许泽生回忆,一次,在集市上,有两个人下棋发生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这越发引得两人争吵不休,几近大打出手。这时,传来古筝声声,悠扬而祥和。围观的人呼啦一下全都吸引过去了。只见70岁的金灼南,身着长衫,手掐琴弦,宁静、优雅又斯文。就这样,一场不小的风波,被金灼南的琴声抚平了。
金灼南,1882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音乐世家。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奏多种乐器,家中藏有大量书籍及筝、琴等乐器。金灼南受家庭熏陶,自幼习字学筝,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并对筝学、律学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据临清政协的王明波介绍,金灼南有一至亲,系清末进士,曾任朝臣,还乡后食宿金家。他带回大量书籍,其中有部分音乐论著,对金灼南助益颇大。他18岁时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在家乡教授私塾,不断研究古筝技艺。少年时代因其勤学苦练,无论家传筝谱还是民间流传的筝曲,他均能演奏自如。青年时期,他抱筝外出,走遍江南数省,寻师访友,博采众长,使其筝艺日趋成熟,遂成一代名师。
1912年,金灼南根据筝曲《双板》、《三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渔舟唱晚》。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被公认为海内外名曲。临清古筝民间艺人李克超告诉记者:“此曲系1912年辛亥革命后,推倒满清帝制的时候,金老欣望中国有了转机,借着渔人的幸福生活写的。首段描写渔夫在夕阳晚照的时候,风清浪静,市鱼沽酒,既醉且饱,扣舷而歌,有悠然自得意致;二段写回忆封建专制的时候受到的压迫摧残,有伤感的情怀;三段描写天空地阔,鸢飞鱼泳,仰观俯察,触景生情,有兴致活跃的景象;末段以潺湲流水作结。”
晚年,金灼南不顾年老体弱,仍常为群众演出。初建伊始的山东电视台曾录制播放了他的《渔舟唱晚》等曲目。
金派古筝再发新枝
为使筝艺流传后继有人,金灼南系统整理了大量筝曲,撰写了《论筝学知识》、《筝学探源》、《书法论丛》等专著。其中《筝学探源》是金灼南汇集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写成的一部珍贵的筝学论著。此外,金灼南家藏的筝谱《筝谱集成》,是中国少见的清代民间工尺谱抄本,共收集筝曲29首,谱前撰有“筝论”。金先生将古筝学中的源流、构造、音响、吕律、调式、指法等等细心研究,编成教材毫无保留地奉献于社会。
如今,金先生早已驾鹤西去,但在他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却涌现了一批古筝新秀。李克超就是其中一位。现年32岁的李克超,是临清市金郝庄镇新南村农民,民间古筝艺人受家族的熏陶,李克超自幼酷爱音乐,特喜古筝。为能承传金派古筝的精髓,20多年来,他刻苦钻研并遍访名师,拜师金灼南外甥许泽生的门下,学有所成。他现为中国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优秀考级指导教师,上海音乐学院校外优秀考级指导教师,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从2002年到现在,他教的学生达300余人,多人考入音乐院校深造。
在长期的教学和古筝演奏实践中,李克超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他应中国音乐家协会古筝委员会邀请,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中国古筝艺术第六次交流大会。作为一名最基层、最年轻的民间艺人,李克超在大会上作了《浅谈古筝普及阶段影响教学成绩的几个因素》的演讲,获得了学界中外专家的广泛认同。
多年来,李克超痴迷于古筝艺术,每天都坚持弹奏金版的《渔舟唱晚》,特别醉心于发源于当地的以金灼南先生为代表的“金派”艺术的研究和整理。为深入研究金灼南原曲,五年来,李克超多次去南京、济南、浙江等地搜集金先生的资料,拜访金先生的学生、金先生在外地的后人及家乡尚健在的民间筝人,孜孜不倦地学习来自老家的《渔舟唱晚》、《双板》等传统名曲的演奏技艺。他还组织成立了鲁西筝会。
如今的古城临清,金派古筝声声传风雅。该市正以《金灼南古筝艺术与〈渔舟唱晚〉》为专题,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