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17日至22日,由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举办的全国葫芦丝邀请赛在北京举行。钟心儒带着4个弟子首次赴京参赛,结果师徒5人一齐获银、铜奖而归。利用比赛间隙参加的葫芦丝专业级别考试,4弟子全过8级,钟心儒获得9级“优秀”,9级是目前葫芦丝演奏专业水平的最高级别。
这件事情传出后曾经引起过不小的轰动。钟心儒何许人也?不少民族音乐爱好者纷纷打听。记者后来才知道,这位“神奇”人物其实就是市技工学校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近日记者详细了解了他痴迷民乐的故事。
坚持不懈,他的演奏成了住校师生晨起的闹钟
来到钟心儒的“儒逸民乐轩”,仿佛到了一个民族音乐艺术的天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琳琅满目的各种民族乐器,葫芦丝、笛子、二胡、巴乌等几乎应有尽有,整齐地挂在墙壁上。房里一套音响设备,墙上一面6平方米的镜子,加上几个乐谱架、靠背凳,俨然是个乐器练习室,又像一个小型的乐队演奏厅。侧面的墙上则贴着许多照片,其中一些是钟心儒与我国当今民乐界一些大师级人物的合影。
这就是钟心儒的工作室。下班之余,他常常在这里对各种“宝贝”仔细研究,或给慕名前来的徒弟们传授演奏技巧。
聊天中,他拿起一把葫芦丝,顺手就吹了起来。吹的是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和《欢乐的泼水节》,乐曲声悠扬、婉转,吸引了不少路人围在门口倾听。
钟心儒不光吹葫芦丝厉害,笛子、二胡等那些比较常见的民族乐器,他演奏起来也得心应手。一个非“科班”出身的人士,如何能有这等造诣?他说,全凭着一种爱好和不断坚持。他告诉记者,平常的日子自己总是每天6点钟就起床,7点前就到了学校,然后拿出笛子、葫芦丝来到学校礼堂,吹奏一个小时。时间久了,他的演奏声就成了学校的闹钟,每当悠扬的乐曲响起来,住校的同学和老师们就知道,新一天的生活又该开始了。
自学成才,大学里获得艺术系老师特许旁听
民乐演奏胜过众多专业选手的钟心儒,本身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完全靠自学成才。他告诉记者,自己小时候在农村一些邻居家的红白喜事上,听到人们吹笛子,吹唢呐,觉得很好听,渐渐地就喜欢上了,但是那时候家里穷,拿不出钱买乐器。后来上初中,有个老教师见他很用心,就教他吹笛子,还把笛子送给了他。“从此如获至宝,天天捧着,爱不释手,尽管很长一段时间吹得很难听。”
在高中,有个同班同学的父母是搞艺术的,尤其笛子吹得好。钟心儒知道后,就经常跑到这位同学家去拜师。得到专业指点。
1986年报考大学时,不少同学和老师建议钟心儒考音乐艺术专业,这也是他做梦都想的事,但一想到报考艺术要花很大一笔钱,对于少年丧父、家境贫寒的他,无奈中只得报考文史类并被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在大学,钟心儒没有放弃心爱的笛子,只要有空就出去练习。偶然的一次,学校艺术系一位教授听到了他的演奏,觉得很不错,一问才知道是学中文的。这位教授爱才心切,主动指点他,还允许他去旁听艺术系的课程。于是钟心儒有幸成了学校艺术系的旁听生,他自己还从音乐专业的同学和图书馆借来音乐书籍,努力把音乐专业知识学全。
后来他不满足于吹笛子了,疯狂地吸取民族音乐的养分,葫芦丝、二胡等,只要找得到的,他都想方设法去学,学会的乐器越来越多。毕业后,他又先后找机会结识了一些民乐演奏家,其中包括全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涂传耀,通过虚心请教,得到了他们的点拨和悉心相授。由此,他对民乐艺术的领会也越来越深了。
辛苦传艺,偏爱喜欢民族音乐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钟心儒先后当过老师,做过公务员,跑过工厂业务,还自己开过公司,后来来到惠州,在市技工学校留了下来。
多年的奔波,他对民乐的喜爱却一直没有停止。他说自己也没有别的爱好,闲时就喜欢摆弄那些宝贝乐器,越学越感觉到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也越深刻感悟到民族音乐所独具的魅力:能陶冶性情,是提高生活品位的最好调味品。但现实中他却发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热衷于学习外来的东西,其中不乏盲目崇拜,却对自己民族的音乐艺术不甚了解。也有不少人,学东西过于浮躁而忘了坚持的重要。对此,他感到有一种责任,于是开始有了传授技艺,普及民族音乐的想法。他深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开始的时候,是身边亲戚朋友或者邻居的小孩跟他学,后来远一些的民乐爱好者也来拜师。钟心儒说,自己传艺本来就是希望带动更多人去接触和理解民族乐器,所以,每当发现有年轻人爱好民乐,很想学,他就打内心里高兴,总会倾其所学教给他们。住惠州久了,他与我市不少音乐界的人士成了朋友,成了市歌舞剧团的客座民乐演奏员,也常有各种庆祝活动表演请他表演。他说,只要有时间,对这些演出他一般不推辞,还常常会带学生登台。
弟子们一批批学成离去,至今已经有100多人,其中不少在一些比赛中获奖,还有的考上艺术院校,投身艺术事业。而钟心儒自己也加入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2007年因为要送学生去北京参加比赛和考级,顺便想试一试自己到底水平如何,加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报了个名,没想到还得到了行家们的认可。”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