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草根艺术家”的葫芦情结—记黔南州音协理事张华恒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葫芦丝新闻 > 正文
【字体: 】  

“草根艺术家”的葫芦情结—记黔南州音协理事张华恒


在2008年7月29日在南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艺坛新秀选拔赛”决赛中,黔南州葫芦丝代表队代表贵州选区参赛,10名选手分别获得4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获奖面居13个参赛队榜首。黔南代表队还获得优秀组织奖。选手们以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现风格,被专家评价为“实力雄厚的贵州军团”,为贵州争得了荣誉。
    近日,记者专访了带队指导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黔南州音协理事张华恒,走进了这位工人出生的“草根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在2008年7月29日在南宁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艺坛新秀选拔赛”决赛中,黔南州葫芦丝代表队代表贵州选区参赛,10名选手分别获得4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获奖面居13个参赛队榜首。黔南代表队还获得优秀组织奖。选手们以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现风格,被专家评价为“实力雄厚的贵州军团”,为贵州争得了荣誉。  

    近日,记者专访了带队指导老师、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黔南州音协理事张华恒,走进了这位工人出生的“草根艺术家”的生活片段。  

    在黔南州首府所在地都匀市,要认识张华恒并不难。漫步在低吟浅唱的剑江河畔,只要你循着优美的葫芦丝音乐声去寻找,就会在位于豆腐社的花鸟市场看到一个临河的门面,这里是他开班授徒的所在。每天,张华恒就在这里培训学生。这些学生,有本地的,也有来自周边县市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少机关干部、音乐教师、解放军战士以及退休工人,年龄最大的已逾花甲。  

    翻开张华恒的授课记录,从2004年至今,他的学生已达数百人,最远的来自柳州、温州、湖南、武汉、北京、云南以及香港、新西兰等地,很多人已经学成并在当地开班授徒,共同为传承和普及中国的民族音乐出力。  

    记者第一次采访张华恒,是在2004年的秋天。当时,他培养的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艺术英才推选大赛,其在读高中的女儿张帆获得葫芦丝金奖和巴乌铜奖,其他几名队员也分别获得了大奖。消息传开后,省内外媒体分别刊发了消息,引起良好反响。次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特邀张帆参加迎春晚会演奏葫芦丝,由于无法筹集路费和演出的服装费未能成行,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与近年各地不惜斥巨资打造和推介本地文艺人才,千方百计跻身中央电视台“青歌赛”、“电视大奖赛”以期扩大本地宣传相比较,这个机会的失去,不仅在于个人,其实也是黔南、乃至贵州失去了一次宣传良机。每当提及此事,知情人都不免唏嘘慨叹。  

    葫芦丝并不是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的强项,黔南选手却能频频获得大奖,引起省内外不小的震动。而更让人感动的是,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不禁为张华恒这位普通工人出生的中年汉子执着的民族音乐情节而感动,为他长期探索葫芦丝、巴乌演奏技巧以及悉心教授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的喜人成绩而吃惊,更为他的无私奉献精神而由衷敬佩。  

    建筑工人出生的张华恒,青年时代就酷爱音乐和乐器,他先后学会的乐器有吉他、贝司、竹笛、月琴、口琴等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凡是能够看到的乐器,他都要摸一摸,学一学。他的吉他弹奏,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是都匀地区的佼佼者,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演奏、切磋。那时候,吉他在相对落后的都匀还是稀罕物,有的歌舞厅想请他去演奏,并愿意付“出场费”,但张华恒没有同意。就是和朋友相聚的自娱自乐,他也不愿意背着琴走过大街,原因是吉他在当时被保守的人认为是“流氓乐器”,所以每一次朋友们请他出去,都是帮他背琴,在剑江河边或者公园里,一弹就是大半个晚上。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他的吉他是省下大半年的早餐钱购买的。  

    后来,张华恒迷上了民族乐器,尤其是葫芦丝和巴乌,几近痴迷程度,每天放下饭碗就练习,晚上为了不干扰邻居,他关了门窗悄悄地练,夜深了就拆下葫芦丝吹管,研究葫芦丝的构造,尤其是那神奇的小小簧片。他的妻子看他没命地吹,生怕他“走火入魔”,就常常加以控制。  

    张华恒在接受采访中说过一件事:两年前他率队参加全国赛事遇到中国的“葫芦丝王子”李春华,看到他的学生频频获得大奖,李春华十分不解。问他,学习葫芦丝有多长时间了,张华恒说五年不到。李春华有些吃惊,又问他,每天练习多长时间,张华恒说有空就练,有时候一天12个小时。李春华说自己平均每天要练习两三个小时,像他这样练的闻所未闻。  

    就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劲头和毅力,张华恒慢慢摸索出了葫芦丝、巴乌的很多演奏技巧,并悉心传授给他的学生。其女儿张帆从2004年至今6次参加全国各类大赛均获得大奖,获葫芦丝金奖时,学习时间只有两年半。其细腻的演奏风格,深得中国葫芦丝大师哏德全等专家的好评。2007年在云南参赛时,多次随中央领导人出访国外演奏葫芦丝和巴乌的哏德全评委当场拍案大声叫好,并当场表示愿意收张帆为弟子。由于学业紧张等原因,拜师一时没有落实。后来,张帆师从李春华,葫芦丝演奏水平大为提高。  

    2006年,张帆以及向张华恒学习葫芦丝的独山县女孩张滢以优异成绩分别考取了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音乐系,张滢在今年7月29日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艺坛新秀选拔赛”决赛中获得青年组金奖。  

    在这次大赛中,黔南州葫芦丝代表队代表贵州选区参赛,10名队员全部获奖,分别获得4金、4银、2铜的优异成绩。参赛选手均师从张华恒学习葫芦丝,最短的学习时间不到两年。选手们以扎实的功底和细腻的表现风格,被行内人士评价为“实力雄厚的贵州军团”,为贵州争得了荣誉。此外,黔南州代表队还获得优秀组织奖,带队指导老师张华恒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被聘任担任大赛评委,并获“最佳指导老师”称号。  

    雏凤清于老凤声。多年来的艰苦努力,学生们将葫芦丝从剑江之滨吹到了省城贵阳,吹到了全国各地,捧回了一个个金光闪闪的奖杯。但是每次参赛归来,当各地、各个学校在为获奖选手举行庆功会,家长们喜滋滋地为孩子举办庆功宴的时候,张华恒却在为月底要缴纳的几百元房租发愁。  

    张华恒的经济困难,不仅缘于夫妻俩所在的企业不景气,两人已退职和离职多年,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学收费偏低。近几年来,尽管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但是张华恒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坚持不上“大课”,而是面对面、手把手、一对一地教学。这样,他的学生就没有办法形成“批量”,收入也就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按照很多行内人士的说法,像他这样水平的教师,学生参赛又频频获得大奖,足以让他“发大财”。但是张华恒却苦守着清贫。  

    为了培养新人和普及民族乐器,他教授学生收费比别人低很多,要求却比别人严。他最早教授葫芦丝,收费标准是“一百元包会”。不仅如此,为了让那些家境困难、有潜力的学生学好葫芦丝,张华恒全部免去了他们的学费。尽管没有固定的收入,连现在租借做教室的一间小门面都要与人合伙,但他仍然坚持着,凭自己一身所学,惠济那些好学上进的孩子。每一次带队外出参赛,他都是自己出资,不要学生凑集路费和其他费用。  

    正是他的言传身教和乐于奉献,他的学生们自从2004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各类大赛,与国内各大音乐学院的选手们同台竞技,并一次次脱颖而出,20多人次获得大奖。一批学生凭着这些奖项和精妙的葫芦丝音乐,先后走进“多彩贵州”赛场,走进省内外大学的音乐系,有的已经走上了外省的讲台。而有的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专长教学生,以特殊的勤工俭学方式筹集学费完成学业。对此,张华恒感到无比欣慰。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葫芦丝、巴乌都是云南傣族的传统乐器,并非贵州的强项,而生长于贵州黔南的张华恒,他教授的学生们何以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这当中,除了他的刻苦钻研而外,还在于他的潜心探索和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看张华恒上课,毋宁说是看他示范和“挑刺”。他对每一首曲子表现的题材、意境都耐心讲解,然后叫学生当着他的面一遍一遍地吹奏布置的曲目,不达标绝不下课。虽说每一节课都有时间限制,但在张华恒的字典里,没有“按时收费”的概念。他对每一句乐曲都做示范,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纠正,一个技巧一个技巧耐心地传授……“指颤音”、“腹颤音”、“隔孔打音”、“单吐双吐”等等词汇,初学不久的学生们就耳熟能详,并逐渐熟练掌握。  

    为了让学生“练胆”,他专门选择位于花鸟市场临街的门面做教室,这里每天人来人往,他搬出音响,架上麦克风,叫学生当众演奏。“不这样做,他们以后上台比赛就会慌。”张华恒说,再好的演奏家,必须是技艺精熟,加上良好的心态,二者缺一不可。  

    正是这样精微细致的教学,使得学生们的演奏水平突飞猛进,从他们的葫芦丝管和指尖流出的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更加摇曳多姿,《侗乡之夜》的明月更为皎洁,《渔歌》里的湖水更加清澈,《湖边的孔雀》尤显灵动……每一次比赛,都被国内很多著名专家、评委评价为“风格细腻、轻柔曼妙、潇洒飘逸”。  

    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张华恒的教学真正做到了每一分钟都不浪费,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达到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这也就是他的学生们学习葫芦丝一两年就能获得大奖的奥秘。而他甘于清贫、献身民族音乐的精神,不计报酬、扶持贫困学生的举动,显示了一个民族地区音乐人可贵的品格!近5年来,张华恒先后被贵州省文化厅、教育厅、省音协、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文化部、教育部授予“优秀指导老师”、“最佳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  

    除了对葫芦丝、巴乌演奏技巧的探索,张华恒还暗地里进行着秘不示人的民族乐器的研究和改进。去年,经他改造的布依族传统乐器“笔管”,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最近,张华恒又瞄准了水族乐器“凤凰琴”,这是流传于三都县水乡的一种传统乐器,曾经参加“多彩贵州”黔南赛区获奖。张华恒透露,他有信心通过改良,将其打造为音色优美的水族民族乐器,使其不再仅仅是舞台上表演的一种辅助道具。对此,他的认识是,“尽自己所能,为一个民族做出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精美乐器”。  

    采访中,张华恒还透露,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已经同意由他牵头,在贵州成立“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而且贵州目前还没有成立葫芦丝、巴乌协会,作为中国民族管弦乐葫芦丝、巴乌专业委员会理事,并多次担任过国内大赛的评委,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上述两个机构引进到黔南来,并和有志同行共同挖掘黔南民乐,通过音乐的形式宣传黔南,进一步扩大黔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们祝愿张华恒能够取得成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是祝愿黔南民族音乐走向新的成功,从而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工程添砖加瓦。

黔南日报   新闻录入:韦昌国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8/11 20:41:09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