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半路出家的葫芦丝演奏家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葫芦丝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半路出家的葫芦丝演奏家


  葫芦丝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民族民间传统乐器。如今,葫芦丝音乐以它独特的魅力被世人誉为“东方的萨克斯”、“世界的和谐之音”而传遍大江南北……在番禺区钟村镇祈福社区,就有这样一位名叫朱龙涛的葫芦丝演奏家。有人称他为半路出家的葫芦丝演奏家,是因为他46岁才学艺,为了追求和品尝葫芦丝的“味道”,他先后六次从番禺远赴云南拜师求艺,终成正果。

  一次美丽邂逅

  朱龙涛,1959年出生在江西吉安市一干部家庭。中学时代,朱龙涛在学校里是一名宣传干部。

  1976年,朱龙涛却赶上了知青上山下乡的年代,在农村锻炼两年后,就参军到部队服役。在部队里,他吹笛的才艺派上了用场,每年春晚或部队慰问演出,都有他的拿手好戏——竹笛演奏。1982年,他退伍回到江西吉安市建委工作,同年考上了江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成了一名艺术专业类学生。然而,连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在一次云南之旅后,他却深深地爱上了葫芦丝。

  “那年去云南出差,第一次听到葫芦丝,觉得很好听,就买回来学。”朱龙涛说,那天,在云南丽江景区吃过桥米线时,突然被一阵天赖般的声音迷住了。店里一位美丽的傣族姑娘告诉他,这是葫芦丝演奏。朱龙涛不禁对葫芦丝产生了一种敬意,内心陡然升起一种吹好葫芦丝的愿望。

  吃完过桥米线后,朱龙涛在经过一个民间乐坊时,他再次被里面传来的葫芦丝的音乐吸引住了,于是来到这间专门销售葫芦丝的民间艺坊,拿起一支葫芦丝认真看了起来,并叫刚才吹葫芦丝的长者再为他吹奏了一曲《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曲罢了,朱龙涛虽然发现吹奏人吹的并不专业,但还是听出了葫芦丝的音色是多么的轻盈飘逸。他用100元钱,一口气买下三个葫芦丝。要知道,那时的一百元,足足够他一家三口人的半个月生活费了。

  “既然爱上了,就要毫不犹豫的去追求!”朱龙涛如是说。

  六赴云南求艺

  从云南回到江西老家后,天资聪明的朱龙涛开始摸索起葫芦丝的门路起来。最初在他看来,会吹竹笛就能吹葫芦丝。然而,在经过几次吹奏后,音是吹出来了,却总是找不到音色的“柔”与“美”,找不到那种细腻纤柔和亘古情长的“味道”。

  为了寻找葫芦丝的“味道”,对艺术要求十分严谨的朱龙涛决定再赴云南寻求名师登门学艺。朱龙涛,带上葫芦丝,直奔云南昆明市文化馆,找到事先通过网络联系好的两位老师——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林荣昌和李志华。当时,李志华才26岁,而朱龙涛却46岁了,年龄悬殊刚好20岁。然而,这种年龄的差距并未让朱龙涛感到“不好意思”。因为,李志华先生不仅是著名演奏家、作曲家林荣昌、哏德全的学生,精通竹笛、葫芦丝、巴乌,他还精通吐良、芦管、俄芘、等多种民族吹管乐。

  没想到的是,为了真正把“轻”、“柔”、“飘”的味道,让朱龙涛从2005年到2006年一年多的时间,从广东五赴云南,每次住上几天,和李志华、林荣昌一起边学边切磋技艺,碰到疑问当面请教,所以收获特别大。在两位名师手把手地指点下,朱龙涛对葫芦丝的把握和理解更为准确。一年以后,朱龙涛就考出了葫芦丝顶级:10级,一些较难的曲目也能吹得流畅而动听,受到行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和观众的青睐,曾先后受邀到广东、澳门、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同时还担任多种大型艺术晚会开幕式等音乐的领奏和独奏。2006年10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民族乐器比赛三等奖。

  2006年,修成正果的朱龙涛回到了钟村,一些葫芦丝爱好者慕名而来,纷纷登门拜他为师。朱龙涛总是不辞辛劳,甘为人作嫁衣。登门求艺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竟有100多人。去年,在他和一些专业人士倡议下,广东省葫芦丝、巴乌学会正式成立,朱龙涛被任命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学葫芦丝让他体会最深的就是,不管学哪种乐器,都要虚心求教,不管你的年龄多大资历多老,学习态度一定要摆正心态,不耻下问。

番禺日报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09/9/12 19:25:30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