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乐器,近年来却在北方得到发扬光大。说起这件事,已经76岁的李久清老人就颇为高兴。2月28日下午,记者在老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家中见到他时,老人正在赏玩着手中的一把葫芦丝。赏到高兴处,老人打开电脑,放开音乐,轻轻地和着音乐吹了起来,轻柔的葫芦丝乐声立刻在屋子里回荡。此时,老人眉宇间的那种兴奋显露无余。
今年76岁的李久清老人退休前是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的副工程师。说起与葫芦丝结缘,老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我年轻的时候虽然学的是理科,但也很喜欢文艺,只是没有时间。退休之后,我有了大把的时间,就参加了一个老年合唱团。经常随团到昆明、北戴河等地去参加比赛。2003年,我们团去昆明参加合唱比赛,在昆明的大街上,我看见有个人挑着担子卖葫芦丝,我看着喜欢,就买了一把。回来后,我被葫芦丝的那种特有的乐音所吸引,就开始自学葫芦丝。2006年8月,我听说山西省有个葫芦丝巴乌学会老年艺术团,就报名参加,没想到还被聘为该团的顾问。”
被聘为顾问的李久清老人,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对葫芦丝的收藏和研究上。2007年6月,应韩国首尔国立中央剧场艺术振兴会邀请,李久清老人和他所在的山西省葫芦丝巴乌学会老年艺术团赴韩国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演出,反响强烈。看到外国人也很喜欢我国少数民族的这种乐器,老人研究的兴趣与日俱增,收藏葫芦丝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套葫芦丝是我从山东买回来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套。”说着,老人从他收藏的一套葫芦丝中,取出其中的一把向记者讲述起来。
原来,李久清老人研究葫芦丝后,萌生了拜师学艺的想法。去年,他两次来到山东,拜访中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唱家魏仕健,向他请教葫芦丝的表演艺术。在那里,他无意中看到一套由魏仕健监制、云南科韵民乐厂生产的葫芦丝,立刻出高价买了下来。“这套葫芦丝无论音质还是材质,都能够完美地展现葫芦丝轻、柔、飘的特点,那声音仿佛天籁之音。”“葫芦丝这种乐器本身是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青年用来谈情说爱的工具。据说当地年轻小伙子如果不会吹葫芦丝,就难以得到女孩子的喜欢,有可能就要打光棍。"葫芦丝丝丝情深,巴乌情情深意长。"说的就是这种乐器的魅力所在。据我所知,最早把葫芦丝这种乐器和这种音乐推向外界的艺术家叫哏德泉,他是彝族吹葫芦丝吹得最好的艺术家。现在,这种艺术已经从南方发展到了北方。不少艺术学院还特意把学习葫芦丝作为一门课程来教。而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现在有23万余人学习吹葫芦丝。且北方比南方发展得快。去年,天津葫芦丝厂一年能销售几十万把,相当于南方一家葫芦丝厂几年的销售量。现在葫芦丝的制作工艺也在不断提高。已经发展到双管、八孔葫芦丝。材质上也不断在改进。从最先的竹子发展到现在的乌木,以及不锈钢管。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好材质的葫芦丝出现。”老人开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