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两届布依古歌大赛均借鉴我省历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办赛方式,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层层海选,选手无年龄、性别、地域限制,分独唱、对唱和组合等项目,古歌为主、山歌为辅,唱词、唱腔均要求布依语原生态唱法。
正在消逝的文化瑰宝
布依族古歌是指流传于布依族聚居村寨的丧葬音乐、祭祀音乐、婚恋音乐和婚典音乐等,这些音乐分为爱情调、光棍调、孤儿调等10余种调子。布依古歌不管是演唱,还是用木叶、二胡、嘞尤、月琴等演奏,每一首都有相应的语义。在“浪哨”、“赶表”活动中,布依青年常以歌代言对歌叙话,含蓄地表达对恋人的爱慕之情。布依古歌是布依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布依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承载着布依民族精神与情感,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黔西南州原人大副主任,82岁高龄的老人卢盛芳告诉记者,黔西南州布依古歌在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为繁荣,那些岁月里,黔西南虽然交通不便,人民生活困难,但布依族人民却无比幸福和快乐。每逢赶场天,从乡下到县城,路边、河边、寨子里、山坡上,到处是唱情歌的青年男女,走在每一个寨子,你都会看到这儿一堆,那儿一群,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优美的古歌与木叶、嘞尤、月琴、二胡、锣鼓等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到处是歌的世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山门洞开,随着交通与通讯的发达,随着电视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布依古歌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农村唱古歌的人明显少了,很多乐器失传,很多古歌失传。贞丰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勇介绍说,布依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习俗的传承只有靠口传心授,布依古歌代代相传,靠的是婚、丧、嫁、娶、“赶表”、“浪哨”等节日节庆活动。但如今,布依族人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已不再限于狭窄的地域,全县6万人在外打工,全县90%人家拥有电视、电话等现代传媒,布依族人每天接触的、接受的,是现代文明,从而使布依古歌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大赛上,记者看到一个让人无法乐观的现象:参赛的150多名民间歌手,年龄均在30岁以上,而且以40岁至60岁的歌者居多,而30岁以下的参赛歌手,只有一位叫韦安芬的22岁女孩。
毋庸置疑,布依古歌这一文化瑰宝,正面临消逝的危险。
抢救用大赛的方式
贞丰县2007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布依古歌大赛。而这次大赛是贞丰县举办的第二届。
贞丰两届布依古歌大赛均借鉴我省历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的办赛方式,政府主导,企业赞助,层层海选,选手无年龄、性别、地域限制,分独唱、对唱和组合等项目,古歌为主、山歌为辅,唱词、唱腔均要求布依语原生态唱法。
本届大赛举办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全县已通过了片区海选、乡镇预赛等两个赛程,20日至21日完成县级复赛和县级决赛。根据赛程安排,最后从进入决赛的30个节目中评选出了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男歌王奖和女歌王奖又从一、二、三等奖的节目中选出,分别给予重奖。
贞丰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蒙立胜告诉记者,我省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早已蜚声全球,而布依族古歌却很少在电视屏幕上露脸,举办布依古歌大赛,其目的就是要挖掘、整理、传承与发展布依古歌,打造布依古歌品牌,以增强民族自信,激发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蒙立胜的介绍中记者得知,贞丰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努力,如今贞丰县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有“铜鼓十二调”等3项,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有“布依族“六月六”等7项,列入州级保护名录的有“陈氏花灯”等12项,列入县级保护名录的有“苗族板凳舞”等52项。
据冯勇介绍,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贞丰县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承活动。一是以举办“六月六布依风情节”为契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作家、媒体记者及数十万当地群众领略了布依古歌、布依八音等独具布依特色的音乐风格,达到了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目的;第二就是举办全县古歌古乐大赛,两届布依古歌大赛,全县有上万名选手上千个节目参与选拔。
大赛上的新发现
“送妹送到花江河,双手捧水给妹喝,哥一口来妹一口,口口说妹不丢歌;送妹送到大石岩,问妹去了哪天来,今年正月送妹去,明年正月妹不来……”通过翻译,记者听懂了大赛上的一首首布依古歌。参赛的歌者们在舞台上忘情演唱,忘记了这是在灯光明艳的舞台上,这是他们最本真的情绪泄露,最激情的音乐表达,使得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我心为你燃烧”,90个节目的角逐持续了一天半,贞丰县委大礼堂始终座无虚席。
在这届布依古歌大赛上,出现了许多让人欣慰的亮点。
来自沙坪乡的选手潘启仕等8位选手一登台,就特别受人关注。他们一人主唱,另外七人配舞,带给大家的是一曲《婚嫁歌》,歌词大意是“新娘坐轿子,轿准备好没有;新郎要骑马,马鞍准备好没有;新娘衣服穿好没有。”但歌者所唱旋律怪异,与其他古歌相比极为独特,节奏较快,听着听着便会忍不住发笑。而另7位舞者分别学骑马抬轿之状,围着歌者转圈,其动作幽默夸张,同样让人觉得好笑。蒙立胜告诉记者,这个嫁女调是舞台上新发现的布依古歌新品种,县里在普查布依古歌时没有发现,没想到在舞台上竟然出现了。
55号选手潘昌周是贞丰县沙坪乡布依族男子,他使用的乐器“嘞浪”用竹筒做成,与唢呐的发音原理一样,但只有一支钢笔长短,管上有5个小孔,吹出的乐音高亢而且极富穿透力。这种乐器与贞丰县已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乐器“嘞尤”明显不同,相比之下要短得多、细得多,音孔的位置也不一样。潘昌周告诉记者,这支“嘞浪”是从祖上传下来的,已跟随他20多年,他家所在的村子里独此一支,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吹嘞浪过来的,嘞浪吹奏的乐曲也是代代相传,嘞浪在手,他可以吹出几十首布依古歌。
60号选手岑天飞与向立修是两位来自贞丰县白层镇的布依族妇女,她们手里的胡琴从外观上看,无论琴筒、琴杆、琴皮、弦轴、弓杆、琴马和弓毛等均与二胡没多大区别,但琴弦却是四根。四弦胡奏响,其声音与二胡一般低沉、哀婉、如泣如诉,却又与二胡的音色大有区别,很动听。两位选手告诉记者,这四弦胡是她们为了参赛而自制的,很多年前,她俩所在的村子里曾经有过这样的四弦胡。
贞丰县布依学会会长潘吉华告诉记者,贞丰布依乐器多为二胡、板胡、月琴等弦乐类乐器,箫、笛、嘞尤等管乐类乐器,还有竹筒、木鱼、锣鼓等打击乐类乐器,“嘞浪”和四弦胡过去曾经风靡民间,但解放初期就已失传。没想到在大赛上这两种乐器竟得到“复活”。
传承任重道远
来自紫金艺术团的歌手蒙文福站在舞台上,把手里的“第一名”奖牌和“歌王”奖牌举得高高的,让记者翻来覆去地拍照。这一次大赛,他得到了2800元奖金。两届大赛,蝉联“歌王”,蒙文福像明星一般受到了记者们的追捧。面对电视记者的镜头,他兴奋得语无伦次。
这位31岁的布依族青年是贞丰县鲁贡镇宰容村人,小时候由于家里穷,只读完小学便辍学了,曾经在省外打工,下苦力,但生活的磨难始终没有抹去他对布依古歌的热爱。他能唱200多首布依古歌,而且声音高亢,音域宽广,平时在外打工,身边经常追随着一大帮“粉丝”。2007年贞丰县布依古歌大赛上他一展歌喉便成名,被紫金艺术团吸纳为专职演员,每月能拿到上千元薪水。“是布依古歌改变了我的命运。”蒙文福说。
此次大赛荣膺“歌后”的女歌手谭丽同样成为热点人物。谭丽是贞丰县鲁贡街上长大的布依女孩,早年毕业于兴义市水电学校,她是此次所有参赛选手中“文化最高”的选手。她从小从母亲那儿学布依古歌,加上天生一副好嗓子,这一技之长也成就了她的事业。学校毕业后在自来水公司当过收费员,也教过书,2004年被贞丰县紫金艺术团吸纳为专业演员。
在谭丽面前,此次与“歌后”失之交臂的选手黄生飞有些失落,因为她是上一届的“歌后”。黄生飞是贞丰县鲁容乡里秀村村民,13岁时开始学古歌,如今可以唱200多首古歌。自从上一届获得“歌后”桂冠后,黄生飞被县里一位生意人看中,邀她录制了330多张光碟,这些光碟先后被卖到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在传播布依古歌上,她是一位功臣。
蒙文福、谭丽与黄生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自从县里举办古歌大赛以来,他们身边的人都越来越爱好古歌了,很多人纷纷找他们教唱古歌,他们也教了不少徒弟。
贞丰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勇告诉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文化”,为切实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县里已出台相关政策对传承人实行“重点保护”,比如这3位获得“歌王”与“歌后”的歌手,就会享受到县里的一些特殊待遇。在谈到布依古歌的保护时,冯勇说,县里早已发起“布依古歌进校园”活动,目前,县民中,沙坪、鲁容、鲁贡等乡镇已经开始实施。
贞丰第二届布依古歌大赛的两位评委——韦兴儒和周国茂两位布依文化专家告诉记者,布依古歌的传承还任重道远,要想把布依古歌打造成一个世界品牌,光靠贞丰一个县显然难以完成。应该把黔西南州布依族比较集中的贞丰、望谟、册亨等县集中起来,整合资源优势,进行全方位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