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探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民族乐器制作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民歌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探访“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民族乐器制作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依明江·吾守尔在给“都它尔”上漆。

    在疏附县吾库萨克乡,有一个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新疆民族乐器村”的地方——托万克吾库萨克村。该村生产民族乐器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都它尔”、“热瓦甫”等50余个品种的民族乐器以选材精细、全手工制作、工艺精湛而著称。

    一件件民族乐器流淌出美妙的旋律,不仅给村民们带来无尽的欢乐,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村里很多人的命运,大家靠加工制作民族乐器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40多年的坚持

     空气中弥漫着瓜果香甜的气息,微风中流动着美妙的旋律。8月19日,记者走进久负盛名的中国新疆民族音乐村——疏附县吾库萨克乡托万克吾库萨克村。

    “18岁那年,我就跟着师傅学做民族乐器,刚开始觉得特别难,浪费了不少材料,因此常挨师傅的骂,有好几次我都不想干了,可在父母的劝说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今年已60岁的依明江·吾守尔是疏附县吾库萨克乡一名制作乐器的老艺人,回想当年学做乐器时的情景,他感慨地说。

    加工制作民族乐器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以砍削粗料成形为例,工匠们就要挥动一种叫“砍砍子”的工具上千次,而制作一把质量上乘的“弹布尔”,则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

    “以前家里穷,学做乐器就是想有一门手艺,这样最起码不会饿肚子。可时间一长,我就发现自己放不下了。”依明江·吾守尔没有想到,他这一干就是40多年。

    给已经制作好的乐器贴上精美的装饰图案是一件非常费工夫的活,它要求工匠的精力必须高度集中,不能有丝毫马虎。由于用眼过度,2004年的一天,依明江·吾守尔突然感觉眼睛又干又涩,疼痛难忍。

    “当时我想肯定是累的,休息几天就好了,但没想到情况越来越严重,看东西都是模糊的。”依明江·吾守尔说。

    眼睛要是看不见了,以后还怎么做乐器,这是依明江·吾守尔最担心的事。为此,他焦急万分,四处求医。

    去了多家医院都没有治好眼睛,依明江·吾守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失望和伤心,他打算从此放弃制作乐器。

    可没过几天,依明江·吾守尔就为自己草率的决定后悔了。因为他发现,自己多年来早已习惯了制作乐器的生活,突然没有事情可做,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手虽然闲下来了,但依明江·吾守尔的心却一直牵挂着他心爱的乐器制作。

    “这样下去不行,我会疯掉的,我得想办法治好眼睛,干我的老本行。”在依明江·吾守尔的坚持下,家人带着他前往北京。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他的眼睛恢复得很好。

    回到村里后,家人都劝他不要再制作乐器了,可依明江·吾守尔哪里能呆住呀。在家休息两天后,他又开始忙起来了。

    “40多年了,你每天都干这个活,不觉得累吗?有没有想过再干点别的?”记者问。

依明江·吾守尔笑着回答:“我喜欢干这个,所以不觉得累。制作乐器,让我和家里人有饭吃,有衣服穿,我觉得很好。今后只要身体好,手还能动,我就不会停下来!”

被乐器改变的命运

    今年58岁的热合曼·阿布都拉在吾库萨克乡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因为在民族乐器加工制作方面的精湛技艺和特殊贡献,2008年,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推开老人家的大门,一幅和谐的画面映入记者的眼帘。打磨的打磨,装饰的装饰,调音的调音,热合曼·阿布都拉和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正忙得不亦乐乎。

    “这两个都是我的儿子,他们从小就跟我学做乐器,现在的技术已非常熟练了。”热合曼·阿布都拉指着身旁的两个年轻人自豪地说。

    在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家的两间房子里,整齐地摆放着已制作好的“热瓦甫”、“都它尔”等各种乐器,每件乐器被擦拭得一尘不染。

    热合曼·阿布都拉将屋里的每件乐器视作自己的孩子般爱惜,捧在手里就舍不得放下。

    热合曼·阿布都拉老人从12岁开始学习制作乐器,46年的磨砺,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制作经验,练就了高超的技艺,这门技艺也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以前我们靠种地过日子,手里没钱花。现在在我的带动下,几个儿子不是制作乐器,就是做乐器买卖,一年下来,有近5万元的收入,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热合曼·阿布都拉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很多村民靠制作民族乐器慢慢富了起来,每年的收入至少在两万元左右,他们的生活因美妙的乐声而快乐,也因制作乐器一天天改变。

家家都是乐器坊

    在托万克吾库萨克村里走一圈,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型乐器制作坊,每家院子都堆满了各种大小不等的木料,木料的旁边是刨好的各种光滑的木棍和一些薄薄的木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该村村民从事乐器制作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制作的乐器达27个大类、50余个品种,几乎涵盖了所有维吾尔族传统乐器的种类。

    该村村民制作的“都它尔”、“热瓦甫”、“手鼓”等乐器以选材精细、工艺精湛、音质纯净、音域宽广丰富、音韵婉转悠扬而著称,极具使用性和收藏价值,备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

    2004年,该村民间艺人艾尔肯·铁木尔、热合曼江等人制作的5米长“都塔尔”和3.7米长“热瓦甫”巨型民族乐器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2007年6月,疏附县民族乐器传统制作工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获批准,成为该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乐器制作有了传承人

    以前,托万克吾库萨克村的手工民族乐器制作工艺主要在家族内传承,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2007年,疏附县政府为发挥当地制作民族乐器的优势,成立了民族乐器制作职业培训学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已培养了600多人,绝大部分毕业生回家以后,靠制作民族乐器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依明江·吾守尔和乐器打了一辈子的交道,让他欣慰的是,他已培养了40多名徒弟。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制作民族乐器有接班人了。现在我有好几个徒弟都很厉害,他们做的乐器比我做的还好。我相信,通过学校的培训,以后会有更多的人掌握这些民族乐器的制作技艺。当然,也会有更多人靠制作民族乐器过上好日子。”依明江·吾守尔说。

    吾库萨克乡托万克吾库萨克村家家户户都在从事乐器加工制作,每家都有一两件乐器。在这样的氛围中,村民们的生活不再枯燥和单调,他们劳作的艰辛全都融进了音乐之中,生活中的欢乐与伤感,都神奇地化作可以静心聆听的旋律,这也许是村民们热爱乐器制作的主要原因吧!

天山网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10/8/26 11:49:08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