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当涂民歌留住歌声唱未来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民歌新闻 > 正文
【字体: 】  

当涂民歌留住歌声唱未来


    今年是当涂民歌史无前例的一年,这个纯粹是乡野、农舍里自然生长出来的“歌”,竟然走进了“世界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走进了“全球最高权力机构”联合国总部……然而,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涂民歌,现状却颇令人担忧,曾经的辉煌让人唏嘘感叹……

    唱出“当涂”享誉全国

    “郎在上风薅稻棵,妹在下风唱山歌;唱得禾苗点头笑,唱得哥哥笑呵呵;歌声越唱越响亮,唱得绿海泛金波。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报这首《唱得绿海泛金波》的当涂民歌唱进了联合国。

    “请到歌乡当涂走一走,喝杯乡茶润润喉。当涂民歌随你唱,千首万首如美酒”。今年春节前夕,一曲当涂民歌《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不仅唱到了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而且还一举获得金奖。

    记者了解到,一年内将当涂民歌史无前例地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和联合国总部的演唱者,是同一个人,她叫张红燕,是当涂实验学校青年音乐教师,根生土长的本地人。据报道,无论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还是在联合国总部,张红燕唱的《请到当涂歌乡走一走》和《唱得绿海泛金波》两首当涂民歌,都征服了全场观众,赢得了鲜花和掌声,全场观众都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张红燕唱响国际舞台、征服世界观众之时,而故乡却很少有人知晓。

    有“民歌歌后”之称的陶小妹,是当涂县地道的农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的省级传承人中惟一一位“70后”。她唱的当涂民歌堪称经典。在2004年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农民歌手电视大赛上,一首原汁原味的当涂民歌《打麦歌》,让她获得大赛二等奖。她的待遇似乎比张红燕好一点,她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比赛和演出,并多次在国家和省市级民歌演唱比赛中获奖,为当涂争得了荣誉。虽然没有迎来送往和鲜花掌声,但县里有关部门还是给她几百块钱“意思一下”,可演出服、化妆品和车旅费等,还得自理。

    现龄71岁的夏贵常老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涂民歌的3个省级传承人之一。说起他们传承人的境遇,夏老很搞笑地说:“差不多,爹不疼,娘不爱。我在村子里,四乡八里的哪家有事,请我去唱一晚上当涂民歌,多少还把两个,50,100的,也有给500的。可每回跑县里开什么民歌会,一个‘镉子’(硬币)就没,还倒贴车钱,耽误了‘生货’(做事)。 ”

    近年来,当涂每年都有节庆活动,花费也不少,对现成“非遗”项目的投入却相形见绌,一些本地的民歌手和传承人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和鼓励,长此以往,无疑会对民歌的传承有阻碍。

    “民歌之海”泛起“波澜”

    当涂民歌历史辉煌,她是从远古走来,与劳动同步发展,生生不息,流传至今已发掘整理出225首,有“号子”、“山歌”、“秧歌”、“小调”、“舞歌”等6大类,是全省乃至全国民歌最多的县。曾经全县家家会唱,人人能和,素有“民歌之海”之称。

    土生土长的徐家桢,现任当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一直醉心发掘整理和研究宣传当涂民歌。他说,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古吴国典籍中就记载了当涂民歌最原始的名称,叫“吴吟”、“吴歈”或“吴歌”。三国时期,当涂民歌叫“白纻歌”。此后历朝历代虽然称谓不同,但血脉相传。

    北宋著名词人李之仪,被“流放”当涂10多年,号“姑溪(当涂别称)居士”,死后葬于当涂。经典的情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和20多首《田夫踏歌》均属当涂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50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解放后,当涂人民创作民歌、传唱民歌形成了热潮,20世纪中期,发展至鼎盛阶段。

    1957年3月,当涂民歌《哪个要你宝和珍》、《姐在田里薅豆稞》、《熟透的庄稼一片黄》、《小妹子送饭下田冲》、《放牛歌》和《玉莲子》共6首歌进入北京怀仁堂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聆听了当涂民歌的演唱。

    1964年10月,当涂举办了第一届民歌会演,全县共选派11支代表队303名歌手在城关镇比赛,当时整个县城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台上唱,台下和,那场面真叫激动人心。

    著名作曲家时乐蒙、瞿希贤、巩志伟以及著名歌唱家陆青霜、姜志等,还先后专程到当涂采风,学习当涂民歌。当涂民歌《划龙船》还被编入过安徽省普通高中“音乐欣赏”教科书和上海市中学音乐课本。

    采访时,记者偶遇一位60多岁的芮大妈,听说她嗓子特别好,什么《薅稻歌》、《采桑歌》、《十八岁大姐三岁郎》、《只要人好水也甜》……都会唱。那时几十、上百人一块在大田里干活,有人就喊她来一首。她张嘴就唱,见什么唱什么,干什么活唱什么,大伙就跟着和。可当记者请其“来一首”时,住在县城安置小区里的芮大妈,“哎”了好几遍,也没唱出一句完整的词。芮大妈叹息道,全忘了。 10多年前就外出到城里打小工,没唱过了,也没那场面和心情。刚巧,芮大妈上高三的孙子在一旁,一听唱当涂民歌,鼻子一皱道,当涂民歌,掉链子啦!真菜鸟,还打麦、童养媳,什么呀?迈克尔·杰克逊那才叫唱歌。

    民歌是农业生活的产物,农业文明与民歌是一种依附关系。如今,工业社会正在取代农业社会,民歌自然就失去原有的生存土壤,依存的生态环境。

    “沙漠之舟”守护“非遗”

    面临“干涸”的“民歌之海”,好在还有一群像“沙漠之舟”样的骆驼在守护着她的“根”。如:传唱者有张有珍、王爱玉、夏贵常、张善葆、陶小妹、张红燕等;保护者有黄熙云、朱龙绪、刘自盛、李硕人、黄杰作、徐家桢等。他们为保护与传承当涂民歌走遍了全县的村村落落,山山水水,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甘作当涂民歌的铺路石。

    国内还有许多著名人士也都为当涂民歌尽心竭力。曾经因谱写《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歌曲,而受到毛泽东赞赏的著名作曲家瞿希贤说:“当涂民歌是一颗埋在地下的明珠,挖掘出来,掸掉灰尘,就会重新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曾经因写出《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歌词,而享誉全国的著名歌词作家贺东久说:“当涂民歌是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丽少女,揭开面纱,就会露出美丽的容貌。”曾经因在首都大舞台上演唱中外名曲,而深受观众喜爱的著名歌唱家陆青霜说:“曲美、词美、人也美。当涂民歌处处渗透着江南水乡的风景美、风情美、生活美”。当涂民歌既然能留存到现在,就说明她的生存现状也有令人乐观 的一面。今年当涂民歌两次走上国际顶极舞台,并广受欢迎,证明在国内外发展是可行的。

    徐家桢建议,首先是进行保护,保护好了,流传下来了,才能更好地去传承,去发展。

    张红燕说,利用“原生态”(老)民歌创作新民歌,让民歌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发展。

    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不能丢失个性特色来谈传承,不能离开其生态环境来谈传承。陶小妹如是说。

    为让“非遗”民歌不遗憾,关心当涂民歌保护和发展的人士纷纷出谋划策:

    足够重视。当涂至今还没有具备行政职能的非遗保护组织,没有非遗保护经费、没有非遗保护队伍、没有非遗保护制度,应按国家、省和市的要求,及早建立。

    爱惜人才。要对当涂民歌传承人和有特殊贡献者,进行“活”的保护,而不能让其成为“活化石”,并且培养新人,广泛普及,让民歌的广大性、集体性和口头性有赖以生存的空间。

    加大投入。要把对当涂民歌的投入纳入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长远规划,设立专项财政经费,建立长效投入机制。

    科学传承。在有组织管事、有人办事、有钱干事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完整保存,成立一些演唱团体,让当涂民歌走进当涂中小学校课堂,利用传媒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还歌于民。只有让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民歌,继续在人民中“行走”,才能让祖先流传至今的当涂民歌,继续流传下去。

安徽日报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10/10/15 15:40:22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