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忐忑》大热,民歌手龚琳娜逐渐成了媒体追踪的目标。最近,在以“民歌大拜年”为主题的北京新春音乐会上,杨洪基、朱明瑛、谭晶等中青年歌唱家相继登台。然而,事后被各家媒体关注的焦点只有一个:和声灵合唱团的6位歌者共同演唱福建民歌《丢丢铜》和歌曲《相思染》的龚琳娜,并都冠了“《丢丢铜》有望成为新神曲”的标题,大有预言歌坛新“热门”之势。
《丢丢铜》并非新作 仅为改编
对于《丢丢铜》,曾经蜂拥了大批《忐忑》歌迷和模仿者的网络,反应却可以用“不领情”三个字来概括。百度MP3和视频里龚琳娜作品的视听点击率,《丢丢铜》难望《忐忑》项背。网民“克伊娜的剑”指出,“《丢丢铜》不是闽南语儿歌么”,怎么就成了所谓“有望超越《忐忑》的下一首神曲”呢?专业人士认为,《丢丢铜》原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台湾宜兰民谣,在海峡两岸都早已有了一定的传唱度。尽管龚琳娜丈夫老锣对这首歌曲进行了改编,但从现在作品的面貌来看,歌词、意涵和旋律基础都没有办法被撼动,其变化在于唱速以及与女声小组唱的多声部和声上,歌曲速度“直逼《忐忑》”,越唱越快,便有媒体据此作出结论:有新“神曲”问世了。
更有人指出,《丢丢铜》原来早有在土豆网上挂出的“学院版”演绎在前,当时还没这么“火”的龚琳娜是作为女声合唱者之一演绎此曲的。如今,歌曲还是那首改编曲,唯一的改变就是突出了龚琳娜一个人的分量。
不必因龚氏“快唱”贬传统民歌
前有网络模仿者不断“出噱”,后有流行乐坛天后表示想学都学不来,《忐忑》走红所走的可谓是一条“不可复制”之路。其实,关于龚琳娜以及《忐忑》的各种贴吧和博客、微博评论里,对于这首歌真正的艺术价值,一直不乏怀疑之声。如今,对于爆“炒”《丢丢铜》、乱戴“神曲”帽子的做法,歌迷仍然意见不一。有人表示“只能频繁听到‘丢丢……’,依旧听不懂。”“又有神曲了吗,怎么感觉都是乱哼的?”网友Germaine则干脆表示:“怎么又来摧残人的耳朵了。”
一位专业歌手认为,《忐忑》让民歌红得很“安心”还是很“忐忑”,恐怕得打一个问号。她认为,当下受众乐于模仿的多集中于“达人秀”似的嗓音变化、“超人”般的演唱速度、“雷人”的歌词难度,以及演唱者自身形象的滑稽感。“如果民歌这样唱就叫创新,那只要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全往快、怪的方向唱,这边弄点不搭的包装,那边挤眉弄眼,就能拯救民歌了吗?”
一些音乐研究者则认为,由于没有摸清《忐忑》走红的真正原因,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娱乐现象过度消费,势必引起后来者的盲目仿效或者原唱者的不断自我复制。比如《丢丢铜》,能否再度走红,凭的就是“运气”
了。过早宣告新“神曲”出现,显示了市场的急功近利,以一个掌声多一点的表演去否定当晚其他传统民族唱法歌唱家的歌路,更是不明智之举。事实证明,快唱比慢唱更容易讨巧,但慢唱要唱好、被接受更难,也更见一个歌手的功力。当年的《我的祖国》《草原之夜》等经典民歌不都是在听众的细嚼慢品中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的?就连学院派出身的龚琳娜向观众推荐的也是速度绝对不快的悲情曲《相思染》,认为这是一首更经得起细品的歌,但她也承认,观众“似乎只要《忐忑》”。专家认为,民歌越唱越快就能“流行”,是一种幼稚的观点,也会将民歌演唱及欣赏推上只追求技术、速度的娱乐快餐的另一条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