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经有过一段难忘的游历:公元1613年的一天,在浙江省东南部茫茫括苍山脉和浩瀚的东海之间,有一片连绵起伏的群山,徐霞客在攀登山峰时,遇到了千丈绝壁,用来垂吊身体的绳索被突出的岩石磨断,几乎葬身深壑。这座山的山顶有一个湖,湖里芦花摇曳,南来北往迁徙途中的大雁成双成对地来到山顶上的芦苇荡里休息,后人因此把这个湖叫做雁湖,把这座山叫做雁荡山。当年,徐霞客也许不知道,这座山就隶属于一个叫乐清的地方。
雁荡山的来历已经无法考证,那么 “乐清”这两个字又是缘何而来的呢?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由温州市代管。它的西北为山,东南为海,山海之间,是由沧海演化而来的桑田,乐清之民乃山和海的儿女,也孕育了乐清特有的山海文化。
靠海吃海用在乐清人身上不为过,在广袤的滩涂之上,有种小鱼叫跳鱼,也是当地人极为喜欢吃的鱼,它非常机敏,一有动静就逃之夭夭,而当地人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可以轻易捕捉,很多外地人都在想乐清人的乐趣是吃鱼还是捕鱼?
乐清人这种快乐、达观的生活状态是否和乐清这个地名有关呢?“乐”字在字典中解释为音乐、快乐、安乐;而“清”字,则有清幽、清静、清秀的意思。我在想,这两个字怎么会不期而遇呢?
当地人告诉我,“清”字也许和雁荡山有关,中国的山大多威严理性,而雁荡山却带着几分清秀、浪漫的抒情感。它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充满天然韵味,为笔墨难以形容。
“乐”字好像有点和民歌有关。乐清靠海也靠山,因此不仅有渔歌,还有田歌,只是因山区的山民分散居住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环境,由此产生了乐清独特的民歌根源。而田歌大多是用歌声来传递男女之间的情感,于是当地人就称为“对鸟”。
“对鸟”原为儿童歌谣,在雁荡山麓、群山之间、万木争荣、百鸟和鸣,孩子们在山林间放牧、砍柴或采野果,触景生情,不由自主地互猜鸟名,放声对唱起高亢嘹亮的山歌,“对鸟”由此产生。
“对鸟”在旋律上优美高亢,语调真切自然,歌曲共分四段,一、三段设问,二、四段做答,是特殊的“二部曲式”:介母(什么)飞过青又青哎?介母(什么)飞过打铜铃嗬?介母(什么)飞过红夹绿哎?介母(什么)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唇嗬? /青翠飞过青又青哎,白鸽飞过打铜铃嗬,雉鸡飞过红夹绿哎,长尾巴丁飞过摸把胭脂搽嘴唇嗬!
这样的形式在国内外的民歌中极为少见,所以在1989年被选入中国音乐院校和中小学的教材,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亚太地区民歌集中,前几年还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