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秀英区石山民歌,独具特色,已成为海口羊山地区一朵乡土文化的奇葩,令人注目。朴实的歌词,婉转的韵律,深受群众喜爱和传唱。
12月4日下午,海南海口秀英区石山镇博昌村符尚虑老人给我们献上两首民歌。其一:“海棠面光肚里苦,荔枝皮粗肚里甜;花言巧语侬不信,勤劳俭朴侬不嫌。”其二:“电灯明亮照高楼,公路畅通连四方。种地打工均遂意,和谐社会乐家乡。”朴实无华的歌词、传统婉转的韵调令人赞口不绝。
秀英区石山诗联学会原会长周安艺说,“符尚虑今年78岁,他是石山民歌的爱好者、创作者和传承者之一。他唱第一首民歌歌名叫《勤劳俭朴侬不嫌》,是清末民初由道堂村委会博昌村村民符继周创作并流传下来的。第二首民歌歌名叫《农村新貌》,是前年一位王姓村民看到自己家乡的变化后产生灵感而作,描述了农村的新面貌,歌颂了党和政府的好领导。”
石山民歌起源已有200多年
据符尚虑老人介绍,石山民歌起源于清代石山镇博昌村,至今有200多年历史。谁是真正的创始人已难于考证。在那个时代,石山民歌在民间只是以口头传唱为主,靠记忆传唱,一代传给一代,邻村相传,没有文字记载。到了清末民初年间,石山民歌才在民间广为传唱,民歌创作也出现一个高峰期,影响相当大。
说起石山民歌继承、创作和发展,不得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清末民初石山镇博昌村村民符继周。符继周是秀英区石山镇博昌村人,家庭贫寒,排行第三,从未进过学校,但生来聪敏过人,几岁就有俗话押韵的天赋。
符继周经常出口成歌,他经常上山砍羊草和放牛时编出一些有趣的恋爱情歌,以民谣应答。比如,男唱:哥看上侬大合意,山伯英台不舍离,咱若象他有天意,哥愿跟侬年过年。女唱:山伯英台合个灯,爱情像他很难寻。丢个上天个入地,丢到何处(什么地方)总不离。又如,男唱:哥看上侬笑笑眯,心意侬枚直如线,兄哥欲想请媒问,哥想与侬做夫妻。女唱:兄哥欲想不早问,五行侬早送去远。去到打铁和邦溪,打铁邦溪相当远。两人一唱一和,情歌唱如流水。
后来,符继周深入研究,继续编写民歌,以口头顺唱,起初在村中传唱,男女都喜欢唱,后来传唱到各村庄,人人爱听、爱唱,集成为广为传唱的石山话歌。他创作编写的民歌有《义女嫁夫》、《爱情割弃》、《爱情落南洋》、《密密爱情》等近十部民谣。由于文革时期破四旧,这些民歌基本不存在。后来根据符合明、王修德、王修卓、符尚芳等村民口唱,经过村里文化人王修利的记录整理,并由王修利、符尚虑等修改整编,加工润色编辑成《俗话民谣》,分上下册共约900首。
符继周民歌形式有对唱和独唱,其结构形式,每首多为一、二段,每段四句,每句七字。
石山民歌演唱形式使用两种韵调,最初以石山方言演唱,后来也用海南话调唱。内容健康向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诗歌大众化、口语化的典型。石山民歌在羊山地区广为传唱,家庭里夫教妻,母教子都引用民歌说教;社会上遇事好话相劝也用民歌,甚至公期或节庆日子都搭擂台演唱,养成文明说教的好风气。
石山民歌传唱者中老年人居多
据符尚虑老人介绍,解放前,石山民歌主要有生产歌和爱情歌两种。解放后,石山民歌在继承上发展,石山村民编录民谣,编制成册,推广演唱。石山民歌的内容也不断增加,有生产歌、生活歌、颂歌、情歌、流行歌、放羊歌等。
如今,石山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爱情婚姻、环境整治、抗洪救灾、文明创建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继承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但歌词立意新颖,严整又不呆板,不仅具有传唱、保存价值,还有民间交流价值。如颂歌《祖国春早》是这样唱的:“华夏山河早报春,无边大地绿如茵。三江涛涌连沧海,五岭逶迤崇入云。都市繁华环境美,乡村雅静院庭新。国强民富小康路,社会和谐邻里亲。”又如《颂农村合作医疗》这首歌歌道出了百姓真挚的情感:“农村合作办医疗,百姓身心保健康。患病问医祛疾苦,党恩政惠永流芳。”
石山民歌独具特色,在民间广为传唱。目前,在秀英区石山镇84个自然村中,继承、创作民歌的村民有周安艺、符尚虑、王传俊等50多人。石山镇传唱民歌老中青村民不少于1000人,中老年人居多,其中最突出的传唱者有李秀芳、陈茂萝、李妚春等26人。村民唱民歌,一般在劳动时唱、或放牛羊时唱、或休闲时唱、或专场活动唱、甚至走路时唱……
据了解,从清代流传下来的石山民歌约有900首;解放后,村民在传唱流行民歌的同时,创作具有时代特色的石山民歌约7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