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回响在米仓古道的南江民歌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民歌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回响在米仓古道的南江民歌


  “一声山歌应过湾,山歌出于光雾山,美女出于桃园洞,美酒出于贵民关。”6月5日,记者在南江县杨坝镇采访时,不时听到一首首地地道道的南江民歌在大山中回荡。同行的县文体局局长杨雄告诉记者:“目前全县正在筹备第三届民歌大赛,6月中旬县内外优秀的南江民歌选手将云集县城,届时人们将分享到一场精彩的民歌文化盛宴。”

  南江民歌在米仓道上铿锵呐喊

  南江民歌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南江县文化馆干部李天惠介绍,南江民歌已经有数千年历史,大多是群众口耳相传遗留下来的,收集整理主要集中在解放以后。

  县图书馆地方文献陈列室工作人员徐德新感慨地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收录到的民歌也仅仅是冰山一角。在他的指引下,记者看到橱窗里《南江民歌选》、《南江民歌集》、《南江民歌精选》等十余本著作赫然在目。

  今年79岁高龄的原南江县文化馆退休干部郑开江介绍,南江县境内自古以来就是米仓古道的重要通道,历史悠久的巴山背二哥,古代往来于秦巴山区,在远行背运途中歇气,放哨唱山歌。领头的“嘿”的一声,后边四、五十个背二哥便开始应和。

  “背上千斤翻巴山,铁打腰杆都压弯,打双赤脚路难走,七十二道脚不干。”与米仓古道同时代应运而生的巴山背二歌,距今也有三千多年历史,南江民歌至少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并被一代一代传唱开来。

  南江民歌彰显独特文化内涵

  “山歌不唱冷秋秋,唱支山歌解忧愁,解得忧来解得愁,唱得河水倒转流。”杨坝镇尖山村位于光雾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有唱民歌的传统,村里老老小小都会吼上几句。“南江人民将劳动同娱乐巧妙地结合,用唱来交流感情,消除疲劳,鼓舞士气,才得以使民歌能够从久远的年代传来。”该镇文化站站长方昕说。

  方昕告诉记者,南江民歌尽管粗糙,但构思巧妙,独具一格,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且格调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劳动号子在南江民歌中比较有特色。后来由较多的开山号子、撬石号子、打夯号子、作坊号子等逐步形成的高腔山歌,高亢激烈,粗犷豪放,迭宕惊人,独树一格。

  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南江民歌产生并保持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歌词上以七言整齐句式为主,且地域特色突出,多用方言土语,比喻手法高妙,比兴选物独特。其次是歌词中的衬词衬句独特,大都是实词实句,而且是当作主体歌词使用,这与其它地方民歌不同。南江民歌总体是羽调式、征调式民歌,其中羽征交替调式民歌最多,是南江民歌最典型的特点。

  南江县文体局局长杨雄告诉记者,由于南江地处川、陕、甘、鄂相交的巴山腹地,所以南江民歌自然而然地传承着大巴山的文明与历史,目前已成为南江一张独特的历史文化名片。

  南江民歌如何保护与传承

  2008年11月,南江民歌进入了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在杨坝镇设立了南江民歌传习所,方昕被确定为唯一的传承人。方昕说,目前南江民歌已经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他感觉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现在会唱南江民歌的多是流落在民间6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老一辈会唱民歌的人逐渐离世,加上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现在知道民歌、了解民歌、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

  方昕曾拜赤溪乡双目失明的民歌传承人岳树林老人为师,目前方昕已收集整理南江民歌资料60余册、700余首,其中不乏珍贵和优秀曲目。

  县文化馆馆长曹华玶告诉记者,为弘扬南江文化,深入发掘、大力传承南江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江县通过组织名家采风,搜集整理出版多部南江民歌集;通过开展民歌大赛,发现培养新时代民歌人才,筛选、打造一批民歌精品节目;通过民歌进校园、进社区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及推陈出新开发新民歌等等,将使南江民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川农村报   新闻录入:施宇    责任编辑:施宇 更新时间:2012/6/8 10:46:19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