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贩茶到江西,江西白米好浆衣;十月贩茶到海边,海龙海马赛成仙……”77岁的左学海从县文化馆一路哼唱着走出来,古老的采茶歌在左老汉心中,就是村子里世代的生活。 “原先是一人干唱,没伴奏,后来发展成有笛子、二胡伴奏,一唱众和,形成了十二月采茶歌的联唱形式。 ”说这话时,同村75岁的李江水和63岁的左学金都加入进来,他们组成的“民歌小组合”,让老观众和新听友都聚集起来。
“乍一听,是一个调调;细一听,是一篇故事。乍一看,农家老汉随口吟唱;细一看,歌者全身心陶醉其中。 ”常来文化馆听戏的周老师说自己算得上半个内行,听得出这民歌的分量。
采茶制茶忙碌许久,贩茶卖茶走遍全国。 12个月的劳作,12个月的见闻,12个月的故事,都融入茶农的传唱中。这是怎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海拔674米的三公山上,茶农们劳作间歇,欢快放歌,当地方言和曲调融合,诙谐风趣。枞阳县文化馆孔馆长认为,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就不会有采茶的歌曲,是劳动带给老百姓艺术的灵感。
中国各地民歌,曲调不一,故事不同,但都深深扎根于歌者脚下的土地。老艺人左学金告诉记者,除了这首《采茶歌》,流传于枞阳一带的还有《状元歌》等多首民歌。它们都是枞阳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蕴含着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礼赞,对未来图景的期望。枞阳县文化馆孔馆长表示,如今,以采茶歌为代表的一系列枞阳民歌都入选了枞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今年开始,文化部门将系统搜集、整理、推广,让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珍宝得到呵护,得以传承。
“等到来年花开日,茶果树下又相逢。 ”左学海唱完采茶歌的最后一句,憨憨地朝记者笑了笑,他说他想把这些歌儿教给孩子们。我们期望,等到来年花开日,在茶果树下唱民歌的人会越来越多。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得最早,这些歌声里散发出泥土芳香。无论是秧歌、渔歌,还是茶歌、牧歌……都表现着劳动的伟大;无论是低婉吟唱,还是引吭高歌,都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情感。今天,抢救、保护这些古老的歌谣,正是对艺术本源的追溯,也是对灿烂文明史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