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紫阳县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之乡”。“山歌不唱不开怀,唱着山歌赶太阳”,到紫阳,这种特别的文化风情是值得体验一番的。
明清时期,大批移民涌入,紫阳以民歌为主体的民间舞蹈、民间传说、民间美术等文艺活动在当地自发活跃起来。究其成因,是由于生存环境闭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境况太需要心灵和情感的宣泄,男人高腔吼山歌,女人浅吟哼小曲,日子便在自娱自乐中悄然流逝。以心相授、以口相传的原生态民歌如山野清风吹拂,是那么的爽朗熨帖,词发乎内心,曲优美动听,演唱润腔方法和调节音阶用法独具匠心。紫阳民歌取材广泛,表现了劳动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形式多样,可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小调、花鼓子八岔、风俗歌曲、宗教歌曲等7大类20余个曲种。
劳动号子分上水、下水和其他号子,节奏多变,粗犷豪迈,其中以《汉江号子》、《放排号子》最有特色。“哟嗬嗬,脚踩稳啦,莫让劲啦;嗨嗨,蹬上一腿,嗨嗨……”领号、合号、喊号相互交织,宫商角徵羽,抑扬高下齐,其场面惊心动魄,催人奋发。
花鼓子八岔是紫阳流行较广的民间口头文艺形式,遇啥唱啥,所谓“三六九赶场,见客发货”,男女老少皆能传唱,并有伴奏锣鼓板式,大多场合是在节庆之时,人涌街市,锣鼓喧天,鞭炮震耳,你唱我和,各领风骚,那种热闹场景让人难以忘怀。真所谓:花鼓子歌,围台一众你听着,白天不唱不得过,晚上不唱困不着。
风俗歌是民间举行红白喜事等各种仪式时所唱,有孝歌、哭歌、哭嫁、撒喜等类型,至今民间赶场也还流行。而宗教歌曲是民间举行宗教仪式时所唱的歌曲,有到寺院道观内演唱的“道歌”,有在赶白事场合演唱的“坛歌”,有在“驱邪治病”或“烧拜香”时唱的“端公调子”等。
原创民歌浩如烟海,多如牛毛,上世纪中期紫阳专门组织专业人士下乡采风,搜集、抢救、保护民歌文化资源,编印出《紫阳民歌》4本,辑录民歌近千余首。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紫阳地方文艺工作者吸取传统民歌养料,民间口头创作与文人书面创作“合流”,标志着紫阳新民歌时代的到来。
近几年,新民歌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春到茶山一片新》、《开山号子》、《驾起船儿走汉江》等广为流传,有的还在《人民日报》、《诗刊》、《解放军文艺》、《歌曲》、《群众音乐》等国家级和省市级报刊发表,一些国内知名作曲家如劫夫、田丰、阮庆沅皆为紫阳民歌谱过曲。许多优秀新民歌还被选载在《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歌》、《全国广播歌曲选》、《陕南民歌》等专业刊物上。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作为音乐类排在第50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