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老有所乐的南阳人张起发开着装满乐器的三轮车奔驰在省内外的曲艺集会上。随着演出场次日渐增多,张起发在和现代艺术的不断碰撞交流中,大胆创新,开始加入西洋打击乐器及羌笛等少数民族乐器,并在自己的三轮车上装配蓄电池和线路,形成集传统和时尚于一体、声光电交相辉映的演出艺术。
河南文化产业网3月6日消息:早就听说过老有所乐的张起发其人,开着装满乐器的三轮车奔驰在省内外的曲艺集会上。记者好不容易和他通了两次电话,却被告知他在郑州或者开封参加汇演。
农历正月十六,记者终于在内乡县一年一度的梨苑春会上见到了这位已近耄耋之年的传奇老人。人头攒动的人海中,张起发坐在三轮车上,用鼻子吹着唢呐,口中噙着长笛,手中拉着三弦,脚下踏着牵动全车机关的各种打击乐器,一场宛梆名剧《打金枝》被他一个人演绎得出神入化。
“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够用积累的人生经验,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我要传递给大家的一个信号。”休息的间隙,张起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张笛不是我真名
上世纪80年代,在郑州市的公园内,一个人称“张笛”的老人被众多的市民追捧,他擅长吹笛子,而且能用鼻子吹出优美的旋律。
那些市民只知道他姓张,因为笛子吹得好,所以就叫他张笛。
这个人就是张起发,他是内乡县王店镇四张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上了年纪,儿子就接他到郑州居住,闲得发慌时,张起发就在公园里吹奏起在老家天天把玩的长笛。
他这个外号一直被叫到2010年,省电视台在公园里对他进行采访时,张起发才笑着为自己正名:“我是内乡农民张起发,张笛不是我真名。”
张起发所在的村子为什么叫做“四张村”,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也不得要领了。王店镇是传统的民间织布集散地,明清时期,家家都有织布机。直到今天,该镇还保存着利用传统工艺生产地毯的豪锋公司,该公司的编织技术受到韩三平《大平原》剧组青睐,被称之为绝无仅有的古老技术。
南宋曾编《乐府雅词》,其中最著名的是《四张机》:“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宋词本就有着独特的音乐词谱,结合张起发的技艺以及他所处村的村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曾经是一个民间曲艺盛行的地方。
张起发说,在他年幼的时候,很多村民都谙熟一些传统乐器的弹奏方法,他的村子中,说唱豫西大鼓和宛梆艺术的不乏其人。正是长期在这些民间艺术的熏陶之中,才使得张起发从小就有了自己的爱好。
民俗文化有出路
音乐三轮车的组装源自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
张起发说,1982年,在内乡县举办的春会上,他看见来自山村的民间艺人一边慷慨激昂地说唱大鼓书,一边手脚并用击鼓和拉琴。张起发就想,自己精通多种乐器,如果能在同一时间将它们表演出来,那该多好。
张起发开始琢磨这个事情,并且请教了在公园里结识的老年工程师。
不久,利用机械连杆原理改制而成的乐器三轮车横空出世。同时演奏32种乐器,伴着苍凉激昂的宛梆唱腔,张起发成功了,他被称为“一个人的乐队”、“民间艺术的集大成者”,郑州的演出堂会上,他开始成为不可或缺的“大腕名家”。
随着演出场次日渐增多,张起发在和现代艺术的不断碰撞交流中,大胆创新,开始加入西洋打击乐器及羌笛等少数民族乐器,并在自己的三轮车上装配蓄电池和线路,形成集传统和时尚于一体、声光电交相辉映的演出艺术。
张起发推陈出新的表演艺术,让他不禁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而且有了丰厚收入。他开始在省内外大型庆典盛会上频频亮相,甚至一度日程排满,昼夜赶场,武汉、开封、洛阳、西安、合肥都留下了这位传奇老人的足迹。
整合自己的艺术,复制自己的音乐三轮车,传授给喜爱音乐的年轻人。这是张起发现在迫切要做的事情。在用鼻子吹奏唢呐时,张起发明显有些力不从心。但这位喜爱音乐的老人却一直对记者说:“民俗文化很有出路,关键得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