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艺术家王心心3月28日亮相“名家名剧月” 800年中原古乐演绎白居易《琵琶行》
作为联合国认定的“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南音,拥有近800年历史、保留汉晋唐宋中原古乐的遗响,被专家誉为“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南音”虽不为上海观众熟知,却在闽南乃至东南亚地区维系着一个约5000万人的闽南语文化圈。3月28日,当今南音艺术最具代表的艺术家王心心将带作品《琵琶行》亮相今年的“名家名剧月”,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演出一场。
上周末,王心心在上海举办了讲座,很多观众纷纷赶来,其中包括特地从北京赶来的知名作曲家瞿小松和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叶国辉。两位音乐家表示,他们要把王心心请到音乐学院,为学生举办南音讲座和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到这门艺术的价值。在瞿小松看来,南音艺术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火气”,“这个音乐有着一种平凡的从容,在西方音乐里,听不到这种从容”。
南音翘楚王心心
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南音在当下闽南地区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在泉州厦门地区,还是台湾地区,民间的南音演出可谓“夜夜笙歌”,不断有年轻人加入南音的演奏学习中。但若论当代南音艺术界的翘楚人物,恐非王心心莫属。
王心心是泉州人,四岁开始学习南音,精习指、谱大曲及各项乐器,尤以歌唱著名,是南音界少见“坐遍五张金交椅”的音乐全才。1992年,王心心定居于台湾,在台北汉唐乐府南管古乐团担任首席乐师和音乐总监期间,创作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作品。
2003年,她独力创办心心南管乐坊,力求突破传统的窠臼,致力于南音与当代艺术跨领域的合作。尤其在南音吟唱与中国古典诗词文学的结合创作上,王心心的作品独树一帜,如 《葬花吟》、白居易的《琵琶行》及李清照的《声声慢》等,而她的《昭君出塞》等作品更是在视觉上极大地丰富了南音艺术的尝试。
曾和王心心合作了《琵琶行》等作品的林怀民说:“她尚未出场,我们静默等候;她一开口,我们便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 而对于《琵琶行》,林怀民更是评价“阅读了古诗词那么久,直到听到王心心演唱的《琵琶行》,才第一次真正了解《琵琶行》”。
吟唱与演奏再现
白居易诗中琵琶技巧
作为一种古乐,南音最传统的表现形式就是器乐的演奏,后来逐渐加入了吟唱的部分。而这种演奏的技巧十分高雅,无论唱奏,声音必须平稳,讲究“初如流水,腰如悬丝,尾如洪钟”。真正优秀的南音艺术家,仅需一人一檀板,轻敲慢打,就能尽显南音艺术的真谛。在讲座上,王心心和自己的助手现场演奏了一曲传统的南音,仅一个琵琶一把三弦,两人一弹一拨,音乐极其清简,但却让观众感受到了“乐器之间的生命对话”。
这些年,王心心致力于让南音和舞蹈等各种艺术领域集合,并尝试让南音中的每种乐器独立出来。《琵琶行》就是她一人一琵琶的舞台演出形式。在这部作品中,王心心用了各种繁复的琵琶技巧,吟唱并表现了白居易那首脍炙人口的长篇诗章。“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所有这些对于琵琶演奏技巧的描述,都将通过王心心的吟唱和演奏再现。不过,王心心也坦言,诗中有一句“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始终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琵琶演奏表现出来,最后她发现这种演奏技巧在日本的萨摩琵琶中还有保留,为此特地去日本专门学习了三个月,“虽然这次上海演出可能来不及,但下一次一定会向观众展示。”
南音的演唱用的是闽南语,但王心心觉得这并不会给听众以欣赏的障碍,“我觉得南音是一种世界级的厅堂艺术,它本身技巧不多,但却是最纯粹的声音,它的缓慢、它的简单纯朴,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内心感受 ”。
这些年,王心心把古老的南音带上了世界的舞台,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德国“皮娜鲍什国际舞蹈节”、比利时“法兰德斯艺术节”等都曾邀请她去演出。王心心说,“我觉得南音和其他艺术门类结合得好,可以很世界化,是非常有潜力的。南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我相信南音最开始也不会只有四把乐器。给传统一个怎样的新生命,这是我这些年思考的问题,也是我的理想、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