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龙门山下,新北川北隅,羌寨式的新北川中学音乐教室内,20双稚嫩的小手,抚琴狂拨,热情、奔放的羌族《咂酒歌》悠扬入耳。
讲台一侧,一个来自北京的中年男子为之陶醉,眼泪夺眶而出。
“北川中学的音乐课,不只是一门课程那么简单。5年的时间,我们用音乐抚平劫后余生的孩子们。”曲声终止,这位北川中学“编外教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周世斌努力平复了自己的情绪,为台下20名高一学生一一点评起来。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周世斌第一时间赶到绵阳,来到幸存的北川中学学生中间。“北川受灾最严重,孩子们的心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帐篷学校里,充满了压抑的空气。”对这个人口极少的少数民族性格,周世斌再熟悉不过。不仅是他,专业的心理医生和辅导师也束手无策。
“你是音乐老师,能给我吹一首《回家》吗?”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北川中学学生刘波,突然向周世斌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当时带了很多乐器,单单没带萨克斯。”今天说起来,周世斌还为当时的情景显得焦急。
一天后,周世斌捧着一个外表锈迹斑斑、笛头齿印歪斜的萨克斯,找到刘波和他的同学们,悠扬的萨克斯名曲《回家》在帐篷中传扬开来。小小的救灾帐篷内外,挤满了北川中学的师生。
“当语言止步时,艺术就该登场。”周世斌发现,音乐拉近了他和孩子们的距离。
“孩子们,老师会讲四川话,还会羌族民歌呢!”几名学生投来疑问的目光。
“清凉凉的咂酒唉……”歌声一起,帐篷里的很多学生都跟着哼唱起这首再熟悉不过的羌族《咂酒歌》来。周世斌没想到,30年前到羌寨采风得来的民谣,使得这些孩子们从拒之千里到信任相依。
从此,在临时校舍内,书声琅琅、歌声不断,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又变得信心满满。
在大地震两个月后,当周世斌看到截肢了的北川中学学生刘敏来上课时,他又被震撼了。“必须让孩子们有排解心中抑郁的渠道,否则阴霾会笼罩在他们心头一生。”很快,一支轮椅吉他队成立了,参加的都是截肢的学生。
“在那段时间里,音乐是点燃我们心中希望的星火,每当轮椅吉他队活动时,我们就忘记了一切哀伤,脑海里都是明天的美好。”汶川大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前夕,已读大三的刘敏专门请假回到北川中学,拉着周世斌的手,眼中满是感激。
周世斌和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统一了思想:向学生提供最优质的音乐课,用音乐之美,抚平不安的少年。
如今,轮椅吉他队中,已经没有了坐轮椅的成员,乐器也从单一的吉他扩展到古筝、小提琴、笛子、琵琶、二胡和管乐。5年间,周世斌带领36批首师大教师和学生接力而行,将五线谱融入北川中学的课堂。
如今,北川中学的每一名学生,入学就要选择一种乐器,跟着来自北京的老师认真研习。
每天,羌寨般的校园内,都会飘出或悠扬、或铿锵、或舒缓、或欢快的乐曲声。
在刻有“多难兴邦”的巨石下,周世斌欣慰地环视校园,茵茵绿草中,三三两两的学生有说有笑。“看来,我开的"音乐药方"疗效还不错!”一旁的刘亚春则举起一本学生思想记录告诉记者,北川中学再也不是回忆忧伤之所,而是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