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讯(实习生傅仰哲记者朱彩云文/图)不久前,南安丰州皇冠山六朝古墓第四种古琵琶乐器图案神秘现身了。昨日,泉州博物馆有关专家经过认真研究,揭开了第四种古琵琶的发现档案。
再次发现古琵琶墓砖
前不久,泉州博物馆受福建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对皇冠山新暴露的3座墓室进行了清理。
这一次清理,发现了第四种“阮”———古琵琶的图形。
据考古人员介绍,古墓墓室揭露时,主墓室两侧的砖墙破坏严重,后墙及门道保留完好,有施工破坏的痕迹。出土的墓砖上的纹饰有钱纹、团花纹、鱼纹、叶脉纹、“阮”纹等。
有着“阮”这一古乐器图案的墓砖,长41.5厘米、宽20厘米、下底6.5厘米、上底3.5厘米。“阮”的图案结构线条清楚,柄头的三横为三个调弦把,长颈,颈上有五横为五个支弦座。
尤其吸引考古人员目光的是,相比之前发现的另三种古琵琶图案,此次圆形音箱已有改进,表现在音箱与颈交接处为弧形,音孔消失,形状已向弦管琵琶的半梨形音箱演化,另外音箱上,还有一个“月牙”形的支弦座。
古琵琶演变成南音乐器
泉州博物馆副馆长陈建中表示,皇冠山上出土的四种“阮”纹墓砖的年代不晚于南朝,即在公元589年以前。
据介绍,前三种出土的“阮”的图案,与在中原古墓葬中出土的同种图案造型极为相似。
也就是说,“阮”在晋人南迁时,就被一起带到了丰州,并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
泉州考古首次发现千年墓砖上刻有古琵琶图案三种(详见早报1月4日报道)。泉州南音著名演奏家曾家阳先生当时认为,这三种图案与泉州南音的琵琶有较大的区别。
泉州博物馆陈建中副馆长表示,重要的是第四种“阮”图形的出现,它和前三种有着明显的不同,这表明晋人南迁带来了“阮”并受到泉州地方乐器的影响,在外形和演奏形式上都有所发展、改进。随着泉州弦管、梨园、木偶等地方戏曲的形成,“阮”这一中原的拨弦乐器在泉州发展成为适合地方戏曲演奏的琵琶,并在闽南语系中广为传播,而“阮”在闽南也随之消失。
陈副馆长表示,泉州地方戏曲历史悠久,各戏种具有自己传统的风格。南安丰州古墓群的考古发掘,对泉州地方戏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