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把中国琵琶带进荷兰课堂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琵琶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把中国琵琶带进荷兰课堂


                                                                            怀抱琵琶的张蝶

  张蝶,天津音乐学院琵琶专业毕业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著名女歌星。当年,是她第一个把摇滚音乐引进到中国,她演唱的摇滚歌曲《成吉思汗》曾经响遍大江南北。然而,就在她红到个唱专辑发行400万张、被文化部评为中国十大青年歌星时,却突然销声匿迹在歌坛。

  听说她移民到海外,后来又听说她在荷兰一所艺术大学教起了琵琶,让中国古老的演奏艺术在欧洲的大地上发芽开花。琵琶在中国都鲜有市场,荷兰那家艺术学院里为何设立琵琶专业?今年8月8日,张蝶回国接受2010年度“华人品牌艺术家奖”时,讲述了这个难忘的过程。

  人生苦短。中国这句古老的名言,对张蝶来说感触更深。

  离开祖国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在远离家人的日子里,张蝶尝遍了苦、辣、酸、甜的滋味,经历了大喜也遭遇过大悲,但无论如何她都没放弃生活,期望有机会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点事。

  2003年,原打算回国的张蝶因种种原因耽搁了行程。没承想,在这段时间里,突然发生一件再次改变她命运的事,让她重新拾起了琵琶,成了大学老师。

  事情说来有趣,为了不让自己闲在家里,张蝶跑到荷兰的一些艺术院校,为国内音乐艺术类师生联系交流学习的机会。

  这事办起来很难,张蝶电话不停地打,要求面谈,提供给人家一些文字资料,可惜人家根本不见,电话里时常刚说两句就挂断了。荷兰搞艺术的一般都很傲慢,他了解你还可以,不了解的根本不谈。

  2004年2月一天,荷兰爱因霍芬国立艺术学院校长杨凡柏克,听秘书说张蝶曾是中国十大青年歌星,要为中国一些音乐艺术家联系交流学者的事,竟同意见张蝶一面。

  张蝶去了,亮出她那些中国朋友的资料。杨凡柏克阅后非常礼貌地拒绝了她,说本院现在不需要这样的人才。张蝶只好起身告辞,走到门口,身后校长突然问她说:“请问您是干什么的?”

  张蝶说:“我唱歌,还弹琵琶。”

  “琵琶?”校长眼睛一亮,用手比划着问:“是中国唐朝的那个琵琶?”

  张蝶说:“是啊,我从9岁起就弹琵琶。”

  校长说:“我看过一个专门介绍中国古代乐器琵琶的电视节目,那音乐太美了,是宫廷的艺术。”这位校长竟然知道中国的琵琶,而且还非常欣赏,最后他越说越热情,竟问张蝶说:“您是否愿意来我们学校教琵琶?”

  张蝶只觉得自己脑袋“嗡”的一下,惊得一时都像是傻了。琵琶,她觉得整个欧洲恐怕都没有多少人知道它,自从她来荷兰,就很少再弹它,不想这位校长竟想把它搬上荷兰艺术大学的课堂,而且是聘她来授课!她当然愿意。

  面试、审核、评议,一通手续办完后,开全校“说明会”,就是让张蝶当众演奏琵琶,是骡子是马拉出来看。“说明会”上张蝶非常紧张,一是她好久没摸琵琶,手上的感觉生疏了;二是她兴奋得一夜未眠,早上又开车送孩子,十分疲惫;再就是心理压力太大,因为她太想得到这个机会了。但她毕竟练的是童子功,是专业,一曲《十面埋伏》,仍弹得掌声满堂。于是,几乎一夜之间,张蝶就从一个家庭妇女变成了一位大学老师,社会地位一跃三丈。

  不仅有了正式的工作,还是干她最擅长、最喜爱的事情,张蝶美得不亦乐乎,从此有了笑脸,很少再和丈夫开战;从此忙得一塌糊涂,每天提着沉重的琴盒,背着沉重的背包,先是开车送儿子上学,再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背包里面是两个儿子的用品和给学生上课的讲义,没她一件化妆品。

  张蝶干得非常投入。其实,她的教学不就是弹琴吗?对她来说似乎是玩着就干了。但她不行,她跟自己较劲,一想琵琶是中国,也是世界古代最优秀的音乐艺术,一定要让它在欧洲生根开花;再想校长杨凡柏克如此看重自己,不能丢了中国人的脸,她就玩了命地下功夫,不仅教学生学指法,学乐理,还要讲授中国的历史和风土民情。她的学生初期阶段白人孩子少,多是出生在海外的华籍小“香蕉人儿”,没几个会说中国话的,比如教授《春江花月夜》,她得给学生们讲中国南方的风土民情,讲中国民间故事《嫦娥奔月》;弹奏《十面埋伏》,就得讲中国的历史,讲秦始皇、项羽和刘邦。她的课时总不够用,而她补课又不要加班的费用,后来丈夫凯力对她又有意见了,因为下班后等待他的经常是冷锅凉灶,一问,孩子们就说“妈妈还在教琴呢”。

  尽管琵琶被请进了爱因霍芬艺术学院的课堂,尽管那里的人全都彬彬有礼,但张蝶还是明显感觉到,欧洲同行眼里只有他们西洋的音乐和乐器,认为中国的琵琶还不如他们的吉他。刚开始时,张蝶甚至没有自己专用的教室,每次上课,先到传达室询问有无空闲的教室?天天带着学生打游击似的满楼转,有时课正上着,突然来个白人教师推门而入,说:“这是我的教室,现在我马上就用,请你们离开,请!”说完揣手立等在门口。再譬如,学校一年一度的教师音乐节,从不邀请张蝶参加,好像教师的花名册里没她一样。张蝶心里那个气呀!好在她能把屈辱和气愤转化成激励她努力工作的力量,洋佬儿们瞧不起中国的琵琶?好,早晚让你们看到琵琶的魅力。

  欧洲教学形式自由,张蝶在学院里独创出一种“半演半读”的教学方法。单纯只教琵琶,内容较比枯燥,张蝶不断为学生联系、组织外出演奏的机会,用舞台表演,用观众的掌声,激发学生对做艺术家的向往和对学习琵琶的兴趣。

  这样,张蝶在学院里保持着低调,她和学生们的琵琶演出墙外开花,逐渐在社会上有了影响。2009年3月9日,张蝶突然接到一位男人的电话,对方说:“我叫皮特,荷兰电视台新闻部主任,我们能否采访您?节目将在新闻联播上播出。”可能吗?琵琶能引起荷兰国家电视台的重视?张蝶以为是哪个朋友开她玩笑,细问,方知是这位皮特曾在某剧场看过她和学生的演出,琵琶的优美旋律深深地吸引了他,事后皮特便在互联网寻找张蝶的下落。张蝶当然同意,当即约定了采访的日期。

  此时学院已换校长,新校长一听非常高兴,因为荷兰电视台记者还从未主动采访过这家学院的师生。3月15日,皮特带人来学校采访张蝶,张蝶讲她个人的经历,讲琵琶两千多年的音乐史,然后挑5名学生当场演奏。转天,新闻节目及时播出了这一节目,总共15分钟的新闻联播,张蝶占了两分半,节目中主持人说:“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中国的琵琶,如今在我们荷兰也有,让我们随着镜头走进爱因霍芬艺术学院去看一看,茜稀(张蝶的洋名)曾是中国的十大歌星,歌带发行400万张,这在荷兰是不可能的,但在茜稀身上就曾发生过。”

  节目播出,轰动校园,师生们对张蝶刮目相看。当年,学院再开教师音乐节,新校长审阅名单时,说:“茜稀这么优秀的老师,为何不见她的名字?”校长一说,张蝶的名字就出现在了名单最底下。

  音乐节上老师们上演自己的节目,同行之间都想显示自己的本事,可让张蝶大跌眼镜的是,那些教授们演奏时还得看谱子,有时甚至弄错了,说“对不起重来”,真的就重新开始,张蝶想,这在国内还不给轰下去!轮到张蝶上台,人们看到的是一位身着艳丽唐装的东方美女,一把琵琶半遮面,未曾开演,已先惊艳了全场。《十面埋伏》,张蝶用五指在琵琶上奋力一“扫”,原本热闹的场面顿时鸦雀无声。此时张蝶演奏的《十面埋伏》已被她多次改编,她把全曲分段拆开,挑出一段段精华集在一起,再把优美的《彝族舞曲》糅在里面,创作出节奏欢快、鲜明、感染力强烈的“张蝶版”。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熄,张蝶终于让那些傲气的洋教授们领受到中国琵琶的艺术魅力。

  从艺数十年,张蝶从琵琶游离到歌坛,不想最后又绕回原点,重新辉煌在琵琶上。如今爱因霍芬艺术学院有她专用的大教室,她教出来的洋学生,都已开始去当别人的老师。在艺术的领域里,张蝶像一粒种子,让中国最古老的音乐艺术开花结果在欧洲。她中西结合改编创作出一部部琵琶曲,即有“阳春白雪”、“金蛇狂舞”等东方的古韵,又有流行歌曲、街头音乐甚至是摇滚的现代气息,深受欧洲观众的欢迎。鉴于张蝶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贡献,经天津侨办推荐,今年的中国“华人品牌艺术家奖”颁给了张蝶。

  张蝶说她回国的念想始终未断,但她如今更是难归故里,因为荷兰那儿有她的孩子,她的学生,还有她的事业。她的事业不是教点学生,挣点欧元,而是传播中国的琵琶。她说她干这事儿,最高兴的一个人,当是她九泉之下的爸爸。

天津网-数字报刊   新闻录入:剑乐    责任编辑:剑乐 更新时间:2010/10/23 11:01:04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