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我为传承琵琶艺术而生”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琵琶新闻 > 正文
【字体: 】  

[图文]“我为传承琵琶艺术而生”




林嘉庆

琵琶

  又称“批把”,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像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琵琶艺术的主要派系有:无锡派、平湖派、汪派、崇明派和浦东派。其中,“浦东派”自清代起已有百年历史。其特点是:武曲气势雄伟,擅用大琵琶,开弓饱满、力度强烈,文曲沉静细腻。

  “浦东派”琵琶传人林嘉庆:

  从容淡定、潇洒自如是他的演奏姿态,或气势磅礴、或沉静细腻是他的演奏风格。一把琵琶、一个人,他把这件在秦时便已被众人熟知的民俗弹拨乐器—琵琶弹奏得出神入化,独树一帜。他是“浦东派”琵琶大师林石城唯一认可的继承人,他又是“汪派”琵琶大师们赞不绝口的徒弟。他带着琵琶走遍全国,只为不负先人所托。因为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派琵琶艺术的传承人—林嘉庆。

  文/图 文 上海记者站 李晓璐

  无意间

  为《末代皇帝》配乐

  1986年,一位作曲家听说有个小伙子的琵琶弹奏得很好,就找到了彼时不过30岁的林嘉庆。作曲家给了他几张乐谱,让他现场弹奏一番。林嘉庆随即在弦上弹拨起来,一小段音乐已足见其功力。之后,林嘉庆便应这位作曲家之邀为一部电影担任了琵琶音乐独奏,并在片中饰演了一名宫廷乐师。很久后,林嘉庆才知道这部名为《末代皇帝》的电影斩获了奥斯卡奖、金球奖等多种奖项。

  林嘉庆觉得那时年纪尚轻,“浦东派”琵琶艺术的精髓还未完全掌握,“当时找我配乐演奏的人挺多的,所以也没有太在意这部片子。”因为早在1982年,林嘉庆便已在上海、北京举办了琵琶独奏音乐会,这在当时是不小的音乐盛事。这两场音乐会的举办也源于一次机缘。那年年初,林嘉庆受邀为济南的一场琵琶比赛进行示范,弹奏了一曲《江南丝竹》,在弹、拨、挑、轮的交替呈现中,一幅小桥流水、细雨绵绵的江南水乡图被缓缓展开。一曲奏罢,中国音乐协会的一位领导对他说:“你的音乐是有根基的。你在北京办场音乐会,向年青一代展示有根基的琵琶艺术。”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林嘉庆琵琶独奏音乐会”如期在上海和北京两地举办。其中,一曲《十面埋伏》征服了所有观众。这首中国古典名曲在林嘉庆的弦上,幻化成一个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战场:从大战之前剑拔弩张,到战场上刀光剑影,再至最后项羽乌江自刎的凄切悲壮,层层递进。林嘉庆说:"浦东派"琵琶艺术分为文曲、武曲和大曲。《江南丝竹》展现文曲的细腻柔和,而《十面埋伏》则体现武曲的气势磅礴。”

  “浦东派”琵琶历代传人皆懂中医

  有根基的艺术绝非信手拈来,它要求弹奏者具备多年功力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文化”是林嘉庆在接受采访时谈得最多的一词,他说:“琵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中国文化才能领悟乐谱背后的含义。”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解中医。“浦东派”的琵琶历代传人原本就是以行医作为谋生手段,“我一直相信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自然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相通并且有共性的,中医经络也可以与琵琶指法相通。”因为这份相通,“浦东派”琵琶只动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就可按音和弹琴,这也成为了“浦东派”琵琶的一大特色—指法以“小开门”为主。

  在这点上,林嘉庆的学生成博深有感触,他回忆起第一堂课,林嘉庆并非直接教授弹琴技艺,而是花了大半堂课的时间讲授传统文化。“林老师常说只有对传统文化了解得越多,"浦东派"琵琶才能弹奏得越丰富多彩。否则,演奏者不过是个死板的机器,只会简单模仿指法动作,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

  作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是林嘉庆目前最重要的事。挑选下一代传承人、整理“浦东派”琵琶艺术的资料和教学材料、赴全国各地给学生上课宣传琵琶等工作让林嘉庆近几年忙得像一只陀螺。采访前,他还马不停蹄地赶去为数字5﹒1环绕声光碟《十面埋伏》的标样作最后的确定,“这部作品的标样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谈及去年的一件大事,应该是他的工作室在上海揭牌。林嘉庆计划将工作室安置在全国各地,因为“有了工作室,我就可以通过展示、教学等多种方式,更长久、更频繁、更有效地宣传"浦东派"琵琶艺术。”

  子承父业 勤学苦练

  林嘉庆说:“以前曾有人对我说:"你就是为传承琵琶艺术而生"的。”

  1956年的7月,林嘉庆出生在上海一户家境殷实的人家,父亲林石城是一名热衷琵琶艺术的名医,自家开诊所,善治疑难杂症。小嘉庆出生一个月后,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在天津)聘请林石城北上任教琵琶。于是,林石城关了诊所,带着全家迁往天津,专职从事琵琶教学与研究。这个举动不仅改变了林石城的一生,也改变了林嘉庆的一生,伴随着林嘉庆长大的从此不再是一个个药罐而是一把把琵琶。

  5岁那年,林嘉庆正式学弹琵琶,也是从那时起,林嘉庆便不再有玩乐的时候。他记得最深的是中学那几年的勤劳,“那时我为了争取更多练琴时间,又怕打搅家人,只能每天早上4点起床,天不亮就背着琵琶去学校的教室里练琴。后来门卫大爷都认得我,早早为我开门。放学回到家,做完作业又立刻练琴,几乎是一刻不得闲。”

  因为琵琶艺术深似海,每一个指法都是一道难关。林嘉庆形容自己学艺那几年的经历犹如攻克一道道关卡,“轮四条弦”、“并四条弦”等各种指法技法,每一种林嘉庆都得反复练习成千上万次,“苦练是必不可少的,琵琶的弹奏功力就在这一次次的练习中渐长。”

  慢慢地,只掌握一个派系的琵琶艺术已不能满足林嘉庆对提高琵琶技艺的渴求。1979年,他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从教育家、琵琶大师卫仲乐和孙裕德,学习“汪派”琵琶。四年后,林嘉庆以高超的琵琶技艺顺利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担任琵琶首席、琵琶独奏演员。

  林嘉庆继承了父亲林石城的“浦东派”琵琶艺术,在此基础上又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演奏风格,自成一派。

  誓将“浦东派”

  琵琶传承下去

  早年,林石城从医治病,收入颇丰,衣食无忧。后来,只因为他的琵琶老师沈浩初的遗嘱,便放弃了高收入的工作而投身于琵琶的演奏与教学。沈浩初说:“医生有很多,但现在会弹琵琶的却不多了。你要发扬光大"浦东派"琵琶艺术。”

  为了这份使命,林石城毅然决然地弃医从艺,并举家迁至天津,赴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成为当时中央音乐学院唯一的琵琶教师。教学空余时光,林石城还编制了《工尺谱常识》、《琵琶演奏法》、《琵琶曲谱》等各类教材,并将各地民间音乐改编成琵琶演奏谱,先后收集和编订了《滴水摆莲花》、《渔家乐》、《出水莲》等近百首民间乐曲,是有史以来系统编撰琵琶教学院校教材的第一人。

  在林嘉庆眼中,父亲是一个生活中的慈父、教学时的严师。最令他动容的是父亲在去世前一天还执意为学生讲课,而这件事同样令林石城的学生王晓阳感动。她回忆道:“2005年11月21日的下午,我跟往常一样来林先生家上专业课。我走进林先生家门时,看到他正坐在椅子上等我来。他那天的气色、神态不是很好,双手颤抖、眼睛也看不清了。我提出让他休息,自己回家再认真练练,可林先生没同意,还要继续给我上课。谁料,这竟是最后一堂课了。”

  林嘉庆感慨道,“这就是我的父亲。他在世前就常与我探讨如何继承和发扬"浦东派"琵琶艺术,这是我父亲的夙愿,也是我无法推卸的责任。就像当年朋友说的,我就是为传承"浦东派"琵琶艺术而生,我誓要将其进行下去。”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新闻录入:古曲网编辑    责任编辑:古曲网编辑 更新时间:2013/11/24 11:50:2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