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乔龙巴特的演奏,仿佛置身于苍凉而神秘的空灵缥缈的境地,这乐声仿佛来自天籁。那么动听,那么悠长……
2007年阿勒泰市申报传统音乐“冒顿潮尔”(即楚吾尔)、“蒙古族呼麦”,被评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这两个项目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蒙古绰尔”而生
2007年7月,“冒顿潮尔”、“蒙古族呼麦”传承人,自治区级“民间艺人”乔龙巴特应邀参加和丰县举办的国际江格尔那达慕大会演出,11月,又应邀赴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进行讲座。 随着绰尔文化的传开,乔龙巴特已成为汗德尕特乡许多青年人的偶像,也有了许多自己的“粉丝”。
乔龙巴特1977年出生于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乡汗德尕特村。从小和爷爷玛英答尔学习“绰尔”民间艺术的他,因为对绰尔吹奏有一定的天赋,早在乔龙巴特五六岁时,就在乡上小有名气。十几年前爷爷去世后,他就开始自学。2003年,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政府重视并抢救挖掘民间艺术,支持他从事民间艺术演艺工作。
乔龙巴特擅长“蒙古绰尔”民间技艺,并撑握了乐器的吹奏方法及完整的制作工艺,他通过多年收集曲目、总结经验,使濒临失传的技艺得以传承。近年来,他多次被邀请参加区内外的民间艺术活动,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他有二种以上方法制作“蒙古绰尔”乐器,选料各有不同,在传统制作技艺上有所创新。
2004年5月,为庆祝汗德尕特乡成立五十年,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民族乡想通过一场民间文化活动,带动老百姓的兴趣。什么样的文化表演大家容易接受并喜欢呢?为此,乡上专门召开村民会议,让老百姓自己来推荐,集思广议后,乡亲们一致认为玛英答尔老人的孙子乔龙巴特的“绰尔”演奏得最好。在乔龙巴特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五十周年大庆圆满结束,乔龙巴特的表演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喜爱,同时也让更多外面的人认识了他。从此,每年的敖包会上,乡上都会邀请乔龙巴特参加表演。
当年,汗德尕特乡被评为“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为了更好的宣传汗德尕特乡的旅游文化,乔龙巴特加入到汗德尕特乡“五指泉旅游区”工作,专门从事民间艺术表演。乔龙巴特真正开始将从事“绰尔”民间艺术演奏,作为自己的一份事业和一种责任来对待。“乔龙巴特”这四个字也在全区被传开。
自2004年从事“绰尔”民间艺术演艺以来,乔龙巴特还经常参加市乡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活动。2006年5月参加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的首届“全区器乐”比赛活动。荣获“金奖”。2006年9月,参加自治区举办的首届“民间艺术节”活动,荣获“优秀民间艺人奖”、“优秀节目奖”。2006年月10月,参加阿勒泰地区举办的首届“民间艺术节展演”活动,荣获“优秀民间艺人奖”。
乔龙巴特现已经收有徒弟20余人。“我现在不担心没有人来学了,真正为难的是没有全面的教材,因此我正在筹划将我所撑握的绰尔吹奏的历史、制作、演奏方法收集起来,订成一套较全面的书籍。”他这样告诉记者。
守护民族文化的使者
尼咏梅蒙古族,在她十岁时,受父亲工作的影响,全家定居到调到汗德尕特乡。初到汗德尕特,小咏梅就觉得这是个歌舞之乡,在他听到有人吹奏“绰尔”时,被它那浑厚的音色迷住了。“这是一种天簌之音,真的太美了。”尼咏梅感概地说着。
2003年,尼咏梅在阿勒泰市文体局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了五年之后,又回到了她那久违的故乡任副乡长一职,专门从事文化、旅游管理工作。尼咏梅说:“在乡上,总是有懂得蒙古族文化的老人去世,之后,总是有人发出叹惜,感慨又一个文化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濒临绝境。我不能再让人们这么叹惜,我要让我们传统的民族文化永远传承下去。”为了保护好本民族文化,尼咏梅开始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收集和发掘工作。
尼咏梅还专门给国家总书记胡锦涛写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汗德尕特乡的发展情况,并说明阿勒泰地区有着富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很好的把旅游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而今,汗德尕特蒙古族乡的民族文化濒临灭绝,我们需要把这些非物质文化更好的保护起来。希望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扶持。
值得欣喜的是,在两个月以后尼咏梅的信得到回复,同时汗德尕特乡还收到了阿勒泰市政府给予的4万元的专款。得到政府的支持后更加坚定了尼咏梅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决心。
“当听说这些好消息以后,乡里的许多老人都哭了。以前年轻人都不愿意学,现在终于有希望把老祖宗的文化保留下来了。”尼咏梅激动地说着。
2007年,“冒顿潮尔”(绰尔)、“蒙古族呼麦”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这两个项目,又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能够申报成功,涵盖了众多像尼咏梅等众多工作人员多年来的艰辛付出。现在,尼咏梅还在为这项事业努力着,她说最近又挖掘出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以传唱人类毛皮滑雪为主题的蒙古长调。目前,她正在收集资料,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民族文化被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