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风雨人生踏歌行

——记犍为音乐家巴石先生的艺术人生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字体: 】  

风雨人生踏歌行


  他,一生钟爱神圣的音乐事业,才华横溢却大器晚成,命运多舛而激情不褪。他就是四首歌曲入选《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选萃》、自创歌曲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却鲜为人知的犍为清溪中学退休教师巴石先生。巴石真名黄忠毓,先后在泸州纳溪、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民族歌舞团、犍为县龙孔、清溪等地从事音乐教学工作。

  A 为大义

  “夫子先生”别故土

  巴石1935年出生在四川纳溪锦衣镇一个音乐世家,受父母影响,从小酷爱音乐。1958年,高中毕业后的巴石在纳溪城关民中教音乐。那时正逢困难时期,物质的严重匮乏让成长发育中的学生们渴望的是饱吃杂粮菜食,无法集中精力读书和学习,因此开学后有些同学要被老师“请吃”,才回到学校。巴石的学生、作家吴明德回忆,巴石先生时常为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开钱囊,给予钱粮上的资助。为此他常年穿一套洗得泛白的中山服,将三餐节食为二餐,甚至有时只吃一餐,身体也更显精瘦与文弱,同学们都尊他为“夫子先生”。几十年后,师生相逢作此评鉴,心中唯有敬仰,上音乐课,成为了学生岁月中最美好的记忆。学生们最喜欢他在三尺讲台上引经据典:讲游子思乡的床头明月和情景触动的悲凉,听他从古代的“五音”讲到“上尺工反一四合”的最先记谱法,直至把中国的音乐简史讲透。特别喜欢听他如痴如醉地用二胡演奏《二泉映月》。当《良宵》、《病中吟》等如诉如泣的旋律在教室里缭绕时,学生们忘记了饥饿,也忘记了世道的艰难,留下了奔向光明前景的勇气。

  美好的日子往往太短暂,1961年冬日雨季后的一天,教导主任向学生们宣布:“巴石老师因病不能来上课了。”纳溪民中的学生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心爱的音乐老师。多年后,学生们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有一位同学偷拿了几窝牛皮菜,为救乡下快要饿死的老父亲,不料被校总务抓住,为正校风要开除这名学生。刚获纳溪地区教育先进工作者的巴石站出来替学生辩护:“古人云:‘饥寒起盗心’,何况是为救其父,其心也善,其行可嘉可叹……”那年月,这可是攻击社会主义的恶毒语言呀。结果,学生的事转嫁给了老师。为逃避学校对他的“严肃”处理,那年冬天,在寒风凄雨中,他提着一箱音乐书,泪别故土,如“盲流”般逃到新疆。经朋友推荐,到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民族歌舞团当音乐老师。四十年后,当巴石受泸州邀请,回到久别的故乡参加泸州高中50周年校庆时,看到泸州高中为他设置的巴石音乐资料展览专柜,听到师生演唱他谱写的校歌,百感交集,不禁热泪盈眶,即赋《乡情》一表激动之情。“家乡一撮土,怀揣天山走,缱绻四十载,梦里情难留……寻根归故里,悸怀顿消逝,抱紧弯月亮,从此不分手。”

  B 新疆行

  有幸结识王洛宾

  时光回溯到1976年。一个冷月清辉的秋夜,新疆乌鲁木齐红山脚下的艾哈买提江街上,酒后微熏的两个人并肩漫行,一人踏歌哼唱,另一人虔诚静听。两人时而高歌笑谈,时而低回轻唱,歌声和笑声飘散在月色如银的夜空里。有谁想到,这是“西部歌王”王洛宾与巴石的一段奇缘。偶然的邂逅,让巴石一生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成就了一个音乐爱好者追随一生的音乐梦。王洛宾老师与巴石谈创作上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谈民歌的原始、原创和改编之分,王洛宾老师还唱起了情调浓郁的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至今巴石先生还清晰地记得,洛宾老师临别时语重心长的教诲:“我在回望卓玛的瞬间诞生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所以抓好偶然的机会,记下瞬间的灵感,往往会得到意外惊喜的收获。新疆是歌舞之乡,是民歌的宝库,你在新疆工作,要坚持深入生活,潜心创作,多出人民群众欢迎喜爱的作品。”

  带着洛宾老师的叮嘱,坚守着自己的音乐梦,巴石回到了当时工作的新和县民族歌舞团,从此执着于新疆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创作。他细心研究新疆歌舞,努力实践创作,去牧场熟悉牧民生活,到老牧民中收集原始民歌。在新疆那片神奇美丽的热土上,热情善良的维吾尔族人民中间,极富情趣的新和绿洲,广袤的塔什力克草场,别致的荒漠疏林……所有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撞击着巴石的音乐灵感,令巴石如痴如醉。不久,他结识了维族姑娘阿米娜及其家人。也许是阿米娜一家的正直诚实让巴石很是感激,也许是能歌善舞的维族姑娘阿米娜有着洛宾老师描绘的那般美丽:那掀起盖头来的惊喜,那长长的辫子和漂亮的眼睛……阿米娜的多才多艺打动了巴石。同时,阿米娜对潜心研究维吾尔音乐、潜心创作维吾尔乐曲的巴石先生甚为倾慕。不久,这对才子佳人结为伉俪,在新疆留下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在那段时间,巴石担任乐队指挥等繁重的演出任务,组织排演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在忙后的闲暇中,文学造诣较深的他常常手捧古典诗词轻声吟诵。那古曲诗词谐和的声韵,扣心的节奏,深蕴的含义和美妙的意境,让他沉醉其间,激动不已。为了让孩子们能增加一些传统文化的修养,他把很多古诗词谱曲,送到新疆的很多学校进行传唱,很受师生们欢迎。同时,他细心地收集整理“多浪木卡姆”(流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古老民歌)乐曲和各地民族歌舞团新创的歌舞戏剧曲目。大量的地方乐曲和民族传唱经过他的整理、改编、创作,演化成维吾尔歌曲,再通过演出传唱,在新疆民众中开花结果。

  C 迁故里

  音乐艺术结硕果

  1984年6月,思乡心切的巴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新疆,举家迁到了四川犍为龙孔中学。据当时的邻居杨明忠老师回忆,他们夫妻的到来,让龙孔这个小镇充满了活力和阳光,教师中有了乐队,学生中有了合唱团。巴石将本地民歌《撵野猫》作了改词,由妻子阿米娜传唱:“十七十八岁娇小妹(也),你在那房中挑花绣朵绣花鞋(也),一股狂风吹进来哟,不知哪个带信来(也),风要吹槐槐就动(也);十七十八少年哥哟,天气凉快爹不在(也),哥哥要来只管来哟,大门不开你翻墙来哟……”极富生活情调的民歌,生动愉悦的语调,很快传唱开来。人们经常目睹巴石熟练的音乐伴奏,阿米娜或动情的歌唱,或优美的舞蹈,偏远的小镇时常被美妙的音乐包围着。

  1996年3月14日上午,在新疆哈密出差的巴石得知王洛宾大师辞世的消息,手捧大师赠送的《和声学基础》,不禁泪水长流,当天凝情笔端,把《在那遥远的地方》置换了一个字,怀念王洛宾:“听说你空手走了,什么也没带,马车也没坐,还有女儿的嫁妆,还有地里大又甜的西瓜……”

  不久,巴石应新疆吐鲁番有关领导邀约为葡萄沟写庆典歌曲,葡萄沟熟透了的葡萄,勤劳善良的新疆人民,让他魂绕梦牵的葡萄美酒,一切都让他思绪万千。经过反复孕育,他写下了《欢迎你来葡萄沟》的经典佳作,他以欢快热烈的曲调,配以优美的歌词:“火焰山下一朵云彩绿油油,那是流蜜的葡萄沟,葡萄沟里朵朵白云飘悠悠,那是姑娘的衣袖袖……洗一把坎儿井水,旅途疲乏顿消散,喝一杯葡萄美酒,满腔兴致展眉头……”这首歌后来荣获“中国民歌十大金曲”金奖。

  2002年5月,巴石先生回到新疆新和,故地重游,往事回眸:煦煦春回的胡杨,漫天傻瞧的野鸽,低头吃草的黄羊,断流再畅的塔河,河上放歌的渔人……无不是塔克拉玛干复活的见证,光明前景的象征,他以先沉重后激昂的曲调写下了《我爱你青春容貌》:“夏季风,风如火,冬来风,风似刀,河田路上行人泪,冷月凄凄白骨寒……忽地一阵世纪风,车如流水人如潮,大厦遍地起,井架誓比高,油流震吼惊天地,死亡地域复活了”。歌曲颂扬了石油人与南疆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再创人间奇迹的伟大功绩,文字简约、形象生动、感人至深。

  “黄土高坡坡望着坡,我的妹妹我的哥,河西走廊你怎么了,滚滚荒沙淹没穷窝窝……不要问那久远的过去,快来看今天的红火,白杨列阵进戈壁,工厂林立如春笋,是春风化雨是巨手回天……看那西部开脸笑。”翻开历史的画卷,对照现实的情景,巴石先生常常被美好的情景所触动,他满怀深情地用歌记录着时代的变迁。2003年3月,巴石写下的这些歌,一同被收录到中国音乐家协会歌曲编辑部主办的《中国之春·中国民族歌曲选粹》中,大赛组委会发函通知巴石,他送出的四件作品全部获奖,在8千件作品筛选出的504首歌曲作品中,由自己作词作曲并全部获奖,他是唯一的一位。大赛组委会一致认定:“作品有生活底蕴,有时代气息,有维吾尔音乐的新丰采,有较深厚的文字音乐韵律。”

  D 人生路

  风霜雨雪踏歌行

  天有不测风云。当年回犍为工作不久,巴石心爱的妻子阿米娜和高大英俊的儿子伊明相继离世。痛失至亲让巴石老人痛不欲生。在无尽的伤悲中,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他用敏感的心,深沉的情感,感触于夏夜蝉的声声哀鸣,沉醉于秋日荷塘的衰枯,悲悯冬日雪花的消融,吟听着春天枯树发芽的声音。他到罗城古镇采风,到同兴桫椤湖去感受自然的力量,坐小火车去穿越芭马峡谷。他常常无法入睡,半夜起床,把随时想到的旋律都用音符记录下来。他作词作曲的《今夜无眠》,词曲优美:“平静柔缓的岷江,沉醉峨嵋的月光,大佛濯足的涛声,潜入良夜的梦乡,爱此间万籁舒畅,思考万般载量,情因他乡是我乡,北雁断翅南归梦,不思量犹自难忘……”他住的清溪教师宿舍内,有或悲情、或高亢、或激情的曲调日日传出。他象蜜蜂一样不停地劳作,无偿为部队编写教材,为“希望工程”创作曲目,为两岸关系发展创作组歌《海峡两岸一家亲》,为犍为桫椤湖开发写下了《永结同心金犍为》,为清溪职业高中编辑《校园歌曲集》。为关爱艾滋病人作词作曲《让我们紧握你的手》:“让我们紧握你的手,不要只是热泪长流,让我们紧握你的手,你的伤口也是我们的痛,让我们不要再寻找逃避的理由,将心比心共济在同舟,莫要说时光已经到头,人心依然是情深意重,爱永远没有最后,让我们紧握你的手。”优美的旋律,关切的深情,让世人感怀。听到歌手丛飞身患重症还苦苦捐助187个贫残孩子,他感动之余作下《良心的呼唤》:“耗尽钱财负重债,癌症缠身苦筹划,临终捐助出眼角膜,为把光明留身后,丛飞啊丛飞,你良心浇铸赤子情。”他用那颗柔弱敏感的心,用他正直善良的情怀,用他毕生凝聚的才华,不知疲倦地讴歌正义、忠诚、美好。

  初识巴石先生,是笔者在后续报道犍为英雄母亲万丹时认识巴石先生的,当初听说有位70岁高龄的老人顶烈日徒步十几里地来到英雄献身的水塘边,一路洒泪而回,当天晚上熬一宿作了《映红万山的山丹》、《歌唱万丹》等多首歌曲。第二天,他又把写好的歌送到英雄牺牲地罗城中小学和船形街传唱。于是,英雄的事迹在低回的歌声中传播开来。

  怀着对老一辈艺术家深深的敬意,犍为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玲前往清溪高中,看望了巴石先生。当陈玲把鲜花送到巴石先生手上时,这位命运多舛、历尽坎坷却执着于音乐事业的老人感动不已。在巴石家里,陈玲关心地问起了老人的身体和音乐创作情况,当听说老人又将有新的音乐集闻世时,陈玲要求相关部门配合协调,要尽最大努力帮助这位70岁高龄的音乐家,让他能为犍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后记:

  在笔者发稿之时,欣闻先生音乐集《巴石之声》问世。暗红色的封面上,一抹曙光从群山之中呼之欲出,“巴石之声”四个金色大字蔚为耀眼。音乐集收录了巴石创作的75首歌曲,分为校园之声、乐犍文苑、民族脊梁、怀念新疆、挂怀余韵5个部分,涵盖了他一生的音乐之路和艺术情怀,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

四川新闻网消息   新闻录入:朝霞    责任编辑:朝霞 更新时间:2008/4/18 17:10:53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