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客随茶香来 访筑叹不虚

——南明区打造茶文化品牌助推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正文
【字体: 】  

客随茶香来 访筑叹不虚


    5月25日夜,南明河静静地流淌。

    江西游客周克秀与朋友坐在甲秀楼旁的翠微园茶楼内。“凤凰三点头”——茶艺师为他们斟上香茶,茶斟七分、情留三分,欢迎之意尽在茶道之中。

    临河品茗,是周克秀当天的贵阳之旅的最后一个行程。白天,绿树成荫、现代时尚的都市风光,让他领略了“中国避暑之都”初夏时节的魅力;夜晚,河风拂面、茶香清雅的品茗之行,让他体味到了南明河畔流淌的茶文化的独特韵味。

    “不虚此行。”夜已深,唇齿留香的周克秀带着不舍起身离去。

    旅游产业已成为我市重点发展的生态产业之一。如何深挖旅游产业的潜力,让“到此一游”的过境游,变为“不虚此行”的深度游?南明区选择了南明河畔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作为突破口,通过打造茶文化品牌、挖掘茶文化内涵,为旅游产业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和发展后劲,进而推动生态文明城区建设。

  以茶为媒 激活旅游资源

    与荔波、赤水和黄果树等地相比,地处省会城市中心的南明区,在自然风光资源方面居于劣势。寻找一个与众不同、又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载体,是南明区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依托城市休闲娱乐设施、都市风光等发展起来的都市休闲游,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以茶为媒,激活现有资源,成为南明区发展都市休闲游,进而带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路。

    “南明区拥有众多品茗休闲场所,同时还拥有贵州茶城和太升茶城两大茶叶批发市场,这些使南明区具备了打造茶文化品牌的产业基础。”南明区委宣传部部长刘永贤介绍说,南明区还成立了茶文化协会、紫砂壶协会,拥有数量众多的茶文化爱好者;南明河畔聚集了26家规格档次高、文化氛围浓的茶楼,这些使南明区通过发展茶产业带动旅游发展,具有积淀深厚的文化土壤。

    而且,南明区还拥有甲秀楼、黔明古寺等人文景观,拥有甲秀广场等十余个都市休闲景观。刘永贤说,通过醇厚的茶文化载体,南明区可有效整合、激活这些资源,发展壮大都市休闲旅游产业。

    

  借势成事 凸显比较优势

    2008年4月,“中国·贵阳避暑季”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这为南明区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带来了契机——作为避暑季系列活动的南明“黔茶飘香·健康品茗”活动,为南明区搭起了一个向海内外游人展示自身旅游文化的平台,体验茶文化、展示现代都市休闲情趣成为南明区发展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

    在避暑季活动推开之际,南明区提出了“避暑到贵阳,品茗到南明”的理念。为此,该区开展的“黔茶飘香·健康品茗”活动,共推出了10余项系列活动——

    在人民广场举办的炒茶制茶活动,将体现茶文化深厚的民间基础,游人和市民可参与互动;

    在黔明寺、甲秀广场举行的民俗民间工艺品展览,将展示与茶有关的器皿,市民和游客可领略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在各个茶楼、茶场品茶区开展的“品评好茶有奖”活动,将为市民与游客营造轻松、和谐的品茶、购茶氛围;

    八场以宏扬茶文化为主题的群众性文艺表演,在各茶楼举行的茶诗朗诵、茶歌、茶舞、古筝演奏等活动,则将展示南明的茶文化气质。

    “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活动的强势登场,南明“黔茶飘香·健康品茗”活动的丰富多元,使我市各家旅行社看到其中蕴藏的市场潜力,在向游客推介旅游线路时,纷纷加入了“黔茶飘香·健康品茗”活动的内容。

    

    打造品牌 壮大生态产业

    为把茶文化打造成都市休闲游中的强势“品牌”,南明区近期还出台了《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意见》,南明区财政每年将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建设茶叶科研体系、加强茶叶人才培训、建设茶产业文化基地,从茶产业、旅游业等多方面推动茶文化产业发展。

    同时,南明区还将完善美食街、茶文化活动中心、购物街等相关配套工程,逐步将茶文化产业打造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撑体系,进而为南明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贵阳旅游增添亮色和文化底蕴。

    “尽茶之真、发茶之美、扬茶之善”——南明区巧妙地把茶品牌与茶文化有机融合起来,把发展茶产业与旅游业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区中迈出了富有创新的大步。

贵阳日报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5/31 21:10:16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