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看到了我们西南地区的一些东西,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看到我们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顽强拼搏和艰难的生态环境中间生活下去的精神。
马未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种容器
我们一般来说对物质的文化遗产比较感兴趣,因为你可以拥有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人过去不大注重,无形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中不太重视。所以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的东西的保护到今天来说,没有行之有效、更好的方法。
在我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像一个容器,比如瓷器。我们的生存跟容器是息息相关的。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容器的革命。我们今天的屋子就是一个容器。在瓷器发明之前,人类吃饭都有问题,很不方便。瓷器发明以后,使你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容器的革命,包括今天拿的手机、照相机都有显卡,卡也是一个容器,融入了大量的信息。我们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是跟容器离不开的,所以我们对瓷器的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它就是一个碗、盘子,更多的是它的内涵,它要表现的科技、历史、文化、人文、各个方面的内容。
我们人类区别于动物有几个情感,比如我们可以回忆,没有科学证明动物有回忆。我们有回忆就证明我们对过去失去的东西有一份情感。收藏就是这样,保留了我们过去有一个怎样的遗产。我觉得首先应该喜欢我们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对我们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我们因为太穷,所以大家不大关注文化,只关注自己的吃穿这种最简单的生存需要。当生存需要解决以后,我们更多地关注精神方面。一个是纯文化,我们的主流,我们的根基。然后就是亚文化,在纯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文化现象。今天大部分人是对亚文化感兴趣的,比如说电视、电影。但是我现在发现亚文化也在逐渐的向纯文化靠拢。比如说周杰伦唱的《青花瓷》,在20年前都不会有人想起来。但是现在能够把这种文化元素提炼出来,在春节晚会这种重要的场合,向全中国人民灌输一种文化的理念,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王立群:相对封闭地区的遗产,值得立案研究
关于相对封闭的地区的文化问题,我先从羌族文化开始说起,羌族在我们的专业领域中间是接触比较早的一个领域。因为羌族从历史上看,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张骞通西域就是想走匈奴和羌族中间的一个边道到中亚去,结果被匈奴扣住了。苏武牧羊,也要经过羌族地区,因为当时中国的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新疆、甘肃、内蒙这一带,在当时主要是两个民族,一个是匈奴族,再一个就是羌族。我看到四川的羌族从历史上看,它是中国先秦时期羌族由于人口的发展在原来的地方无法生存,沿着山脉向南迁徙,最后到达四川这一带。这次汶川地震,羌族文化受到很大的损失,羌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要绵延下来应当比有文字传承的民族更艰难。这个民族的文化不能靠文字通过文献记载下来,是靠“撒比”作为文化的传承人,靠他们的解读和口耳相传的代代相传而保存下来的,而这次地震当中他们有三个“撒比”遇难了,这应当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这些人去世以后可能有些东西就消失掉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