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晋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齐头并进,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海外游子用南音寄托思国、思乡之情。晋江先后多次举办大规模的海内外南音演唱活动,共接待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南音代表团数十批次,弦友数千人次,南音已成为晋江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联系海外游子的重要载体。
(三)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集腋成裘
晋江历来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文字整理,从分散到集中,从综合到提升,传统文化不断被挖掘整理,并相继结集出版。近10年来,共编撰出版了“晋江文化”丛书4辑26册,内容涵盖了晋江的人文地理、历史、古迹名胜、文学艺术、戏剧音乐、古今人物、民俗风情、宗教石刻、华侨轶事等多方面,目前已启动第5辑的编撰工作;加大对南音
曲谱的抢救性保护和挖掘,在整理编撰《弦管过支套曲选集》、《南音指谱大全》的基础上,晋江市政府投入100万元启动南音古曲的整理出版工程,目前已出版《弦管古曲选集》第1至7辑中的第1、2两辑;着手对晋江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调查摸底,整理出版《晋江古厝》和《古檗山庄题咏集》;注重对民间文学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民间文学3套集成,包括《晋江民间故事》、《晋江民间谚语》、《晋江民间歌谣》。这些书籍的出版,不仅保存了晋江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
1.对传承单位给予有力扶持。晋江市高甲戏剧团和掌中木偶剧团分别是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和南派布袋戏的传承单位,晋江市政府对其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委托福建省艺校定向培养青年演员;二是改善剧团待遇,提高演职人员工资待遇;三是着手建设晋江市戏剧中心,为两个传承单位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2.拓宽传承渠道。为了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从2005年起,晋江市力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初中和小学开设南音等乡土文化课程,通过组织中小学南音兴趣小组、幼儿园“小小高甲班”及推广闽南音乐等传统文化教材课件演示等形式,让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得到良好的传承;高甲戏柯派丑行表演艺术恢复了传统的拜师仪式,在艺校培养的渠道外开辟了一条新的传承途径。
3.传承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晋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已届83岁高龄的南派布袋木偶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伯芬,至今坚持在艺校为南派布袋戏的传承培养年青一代;南音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等致力于南音古曲整理;高甲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赖宗卯通过传统拜师仪式收徒,退休后仍坚持随团下乡,在演出的过程中以戏带徒。
二、晋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良好保护和有效传承的原因 (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晋江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是古闽越人聚居之地,春秋战国时越人迁入,融合成为闽越族。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不息,大批晋民南迁避乱,在这里沿江而居,因而此流域称晋江。晋江先民们广融博采中原文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于一体,形成了华夏优秀文化中独具一格的晋江地域文化。
丰厚的文化底蕴,让晋江素享“声华文物,雄称海内”“泉南佛国”等美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甚至世界罕见的摩尼教在此共存;回、蒙、满、汉等不同民族的人民和睦相处。以闽南语为主的方言吸纳了许多其他语言成分,如马来语、达家乐语,甚至英语等。在非物质遗产方面,有中原民俗遗存“嗦啰嗹”;又有既保留中原文化遗韵,又吸收闽越风土文化精华,如今广泛流传于晋江各乡镇的的弦管音乐——南音,它包含了中原音乐、宫廷音乐、
戏曲音乐、民间音乐、佛曲、道曲,甚至有骠国(今缅甸北部)和古天竺音乐的成分;以及交相辉映的高甲、木偶、梨园、打城等多种
戏曲形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