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木刻画板最大的价值在于印证了南音起源于漳州,南音即南部音乐、江南音乐,起源于五代十国后蜀后,在福建南部广泛流传并推广到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宫廷音乐乐种。
漳州一收藏爱好者最近收集到一块清代南音木刻画板,上面雕刻着明代装束的闽南人乘着游船在海上演奏南音的画面。有关专家称,这块木板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有力地证明了南音起源于漳州。
南音专家、漳州南音学会会长许永忠表示,2006年,厦门、泉州共同申报的南音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漳州都未参与是个很大遗憾。
体现闽南渔家风情
这块南音木刻画板内容为:一艘游船上,4名古人拿着胡、箫、琵琶等乐器在演奏,旁边有渔家女子在海上捕鱼。
据该画板的收藏者郭明木介绍,画板长57厘米、宽31厘米,材质为子京木镶嵌黄杨木,工艺精美,原属于家居木床的装饰板。这块画板是在漳州海澄一带收集到的,当时他一共收集了3块。南音木刻画板采用镶嵌工艺,这种工艺是清末时期漳州地区特有的木雕工艺。
南音专家、漳州南音学会会长许永忠说,这块画板上画的是当时在漳州、泉州十分流行的丝竹音乐——锦曲,也就是南音。画面上渔家女子捕鱼,有男人演奏,与古代漳州海边生活的风情一致。从画面风格上看,木刻应当制作于清末同治、光绪时期。
为什么清末的画板还刻着明代人的装束?许永忠解释说,闽南人一直以来就恪守着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中心的思想,从内心深处看不起当时所谓的蛮夷满族,因此很多清代的木刻画画的都是明代的风情,而很少带有辫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