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凝固的、已经完成的和不变的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重点、理解、阐释、弘扬,并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往往是包含着现实的,时代的,乃至于前卫的因素。
今天所说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凝固的、已经完成的和不变的观念,传统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存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重点、理解、阐释、弘扬,并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往往是包含着现实的,时代的,乃至于前卫的因素。活着的传统而不是博物馆的传统,既属于传统也属于当今。它是不断演进的,动态的。例如《诗经》是早已存在的,但是闻一多对于诗的解读就吸收了弗洛伊德的理论。
我们今天面对的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是实现了与现代性对接与全球化对接,经过了一番淘洗转化选择的活的文化传统,是同时保留了自己的个性与特色的文化。这有别于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或是五四运动时期许多有识之士所痛心疾首的“孔家店”“酱缸文化”,不是那种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找不着通向现代化的契机的旧文化,我们要弘扬的中华传统文化与那个时候所看到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百八十年以来,当初中国传统文化的有些糟粕已经淘汰了。我随便举个例子,例如剐刑,用鱼鳞网,用小刀割,现在我们谈传统文化当然不包含这样的糟粕。太监,男人的辫子,纳妾,这些玩艺已经淘汰。同时这一百多年来,我们吸收了传统文化没有的,或发扬不够的东西,人权、法制、民主,社会主义、平等的思想都已引进和吸收消化,我们同时知道了马克思、达尔文、康德、杜威、黑格尔、伏尔泰、爱默生……所以说,中国文化是善于更新和吸纳的文化,是敢于拿来为我所用的文化。我的小学同学威斯康辛大学的林毓生教授提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观点,他的提法是很有趣的。这也说明中国近百年来,面临西方的强势文化侵略,文化霸权,造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危殆与尴尬。但同时,西方强势文化把中国文化置之死地而后生,西方文化的引进又激活了我们的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能够有所调适与更新丰富,获得新的生命力,还能走出去反过来对人类作出贡献。现在人们提起五四的时候,常常会讲到五四对于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与断裂,却是我要说,五四虽然有过激之论,却正是五四挽救了中华传统文化,使之不至于衰落灭亡,不至于进博物馆。事情还有这另一面。
入世与积极的性格
在发展中国家的文明中,中国文化相对比较能够连接现代化,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积极的入世,正视现实乃至实用的传统。我们自古就强调自强不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与时俱化,与时俱进,我们强调“天道酬勤”“不进则退”。我们重视家庭和种姓的延续,重视后代,特别是重视子女的教育。我们重视勤俭节约,重视积累,重视储蓄,这些东西都推动了我们走进现代化。有些国家的文化也有非常可爱的一面,但是跟现代化有时接不上。在印度、喀麦隆都流传着,还有德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利希·伯尔,写过同样的一个故事。什么故事?一个渔人在打渔,一个青年在柳树下睡觉,渔人说不要睡觉,打了鱼你就可以过幸福的生活,青年人说在柳树下睡觉这才是最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要打渔?渔人回答不了,故事的作者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来讲述的,而是对现代文明,对西方式的生存竞争和无限膨胀提出的怀疑。这个故事作为文学作品无可厚非,作为价值认同,就不无麻烦。香港是一个重视效率的城市,一个香港商人到一个亚洲大国之后,感叹说我对这里绝望了。但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都不会令人绝望,在华人为主的地域人们不会绝望。
终极概念的妙处
有很多境外人士质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精英文化中缺少认真的宗教传统。中华文化寻找终极的道路不是寻找特异的神人,或人神,像耶稣、释迦牟尼……中国的崇拜是概念的崇拜,中国的终极哲学之一是名学,中华文化最重视的问题之一是正名。通过命名的过程来找到终极价值,找到本原本质,所以,老子强调的是道,孔子强调的是仁,不管是老子还是孔子他们都强调“一”,一以贯之,定于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朝闻道夕死可也。像这样的概念的崇拜确实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在坚持概念的同时,不断地往里面丰富新的内容,淘汰旧的内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何以能够成功?这一点,不仅仅我们看到,实际上,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都说,苏联和东欧的改革肯定不成功,而中国的改革可能成功。因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在坚持和信仰某个概念的前提下,来调整概念的内涵与使用,这是我们文化非常大的一个特色,也是一个力量的所在,它增加了中华文化的应变能力与生长更新的能力。当然也可能造成另外一种危险,讲权变、谋略,以至于失去了它的核心理念。
对现代性的补充与矫正
有人认为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先哲早就提出了超前的问题:其中有对价值偏执与价值霸权还有价值狂热的怀疑,对文化乃至智谋、技术与人的能力膨胀本身的怀疑。文化不断地越来越精进,人的思想越来越复杂,智慧越来越发展,是不是一定就是好事?是不是人应该控制一下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一些观念在没有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在前现代化的时候,对现代化是非常有害的,正如鲁迅说的,中国书看多了会让人静下心来,缺少了向前、更高更快更强的冲击和力量。可是,我们面临的全世界的现代化,带来了这么多的问题,中国的文化有可能提供许多好的补充。所以说,不一定需要你的文化思想遗产全部符合现代化的效率层面的要求,它不一定都是正面推进现代化的,却有可能成为现代化的重要的补充。就是说,我们强调道德化,我们倾向“天下唯有德者居之”,我们认为利和义比较的话,应该把义放在前面,这个对于现代化、对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非常有启发和警戒意义。
再比如说,我们比较强调修身养性,强调我们一切的一切要从自己内心的和平、平衡、和谐与道德达标做起,这个对于生活在生存竞争日益复杂,常常要斗一个不亦乐乎的世界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我认为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因为追求的是和谐。中国历史上曾经有时候不重视人的基本欲望了,尤其是长期以来,视人的某些情欲完全是罪恶,这对中华文化是没有好处的。但是反过来说,各种欲望无休止地泛滥,这些欲望永远不得满足,贪婪并不给人带来幸福,乃至带来了灾难,带来战争、掠夺、浪费、金融危机,等等。不丹人均收入是中国的几分之一,它非常的低,但幸福指数在全世界有的说属于第一位,有的说属于第二位,这值得今天的人类深思。这一类说法也使现代化有点泄气,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补充,我也不相信世界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会因为中国文化有这种道德化、修身养性或者是控制欲望的观念就会受阻,但是有这么一个观念,与没有是不一样的。我们一方面要有文化的前瞻,有大的发展,但有的时候也不妨怀一下旧,想想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想想田园牧歌的美丽,想想陶渊明与《击壤歌》,古琴与山水画,太极与静坐。中国文化这些特色有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有的虽没有实用价值却也有补充的价值,甚至是提供了忙于现代化的今人的精神的享受。
一个全面小康的社会,将能更好地享受自己的文化,而不是急功近利,浮躁排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