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洋)昨晚,正在火热进行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在天桥剧场推出广西专场演出《八桂风谣》。当地12个少数民族展示了10种国家级和6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毛南族肥套等表演是首次出现在首都舞台上。
人文广西几乎遍地是宝。演出一开始,舞台上就出现一幅巨大的“华山岩画”仿制品。“它刚刚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名单。”工作人员低声介绍,岩画是2000多年前,广西壮族先民骆越人画在岩石上的历史图像。其中出现最多的形象就是被奉为神灵的“蚂拐”(壮族人对青蛙的俗称)。在接下来的舞蹈里,一群小伙子匍匐在地上模仿蚂拐的动作,表达对神灵的敬畏。此外,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肥套中的傩面舞蹈、马山县的壮族三声部民歌、金龙镇板池屯“美女村”的天琴等表演,都借助文化的力量让观众神游了广西。
昨晚参加演出的80多位演员中,40%以上是广西当地的农民和渔民。演唱黑衣壮民歌的罗景超和罗丽玲父女俩就是地道农民,罗景超多年来一直在那坡县里免费带徒弟,让这种被称为壮族民歌活化石的唱法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