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曲,是唐、宋、元三大文学品牌,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三绝”。元代的戏曲,是最受平民百姓欢迎、最为普及的一种文艺体裁。它的曲调创始人就是宋代泽州人、音乐家孔三传。
经专家们研究认定,“三传”是艺名而不是真名。他的原名至今不得而知。他为什么取“三传”作艺名呢?原来“三传”,是指“多知古事,善书算,懂阴阳”,即当今人们所说的“大杂家”。中国古代有《左传》、《公梁传》、《毂梁传》三部著名史书。如果一个人“三传”全知,那么他(她)可以说无所不知。然而也有人说,孔氏是以说唱《刘知远》、《西厢记》、《天宝遗事》三部诸宫调而驰名的,所以自号“三传”。这里提出来,两说并存,二者必居其一,由你取舍好了。
孔三传作为中国戏曲之父,名为“三传”,正史却名不见经传。因为他是一个街头瓦肆的民间艺人,属于“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社会地位极其低下;姓孔,却不读书上进,考取功名。这在封建社会是有辱祖宗孔圣人门庭的。谁给他立传呢?孔氏家族肯定是不会让他这种人入谱的。他的生平事迹资料太缺少了。连生卒年都不详。今人只能靠些宋代民间野史的零星记载,知道些他的一些蛛丝马迹了。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熙宁、元祐间,泽州人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昨汴京有孔三传编成传奇灵怪,入曲合唱;今杭州有女流熊保保及后辈女童皆效此,说唱亦精,于上鼓板无二也。”我们从这些片断记录中可知:孔三传的主要艺术生涯是在北宋神宗和哲宗时期;其艺演活动主要在京城汴梁 (今开封市);他以编故事而入曲合唱的诸宫调而扬名于世。诸宫调因成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而风靡一时。
那么,什么是“诸宫调”呢?所谓“诸宫调”,是以多种的宫调曲子联套而成的演唱形式。这在我国戏曲史上是有着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在孔三传之前,从唐代的“变文”以宣讲佛经故事起,人们演唱故事只用一种调子唱到底,单调乏味,缺少变化。人们听的时间一长,还会打瞌睡。为了满足广大民众的文化生活要求,天才的音乐家孔三传对这一模式进行了具有突破性的革新。他完全具备这种非他莫属的主客观条件:一是他生活在北宋中后期的汴京,那是我国封建社会都市文明的鼎盛时代。我们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完全可知当时都市繁荣的盛况。这样好的文化环境和偌大的文化市场,怎能不产生柳暗花明、新奇可喜的文艺形式呢?“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他具备了;二是他出生在歌舞之乡的泽州,从小就爱上了音乐演唱;作为有心人的他在从艺过程中,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流行歌曲,然后将它们归入不同的宫调;这样,他在演唱时,就能够根据故事的内容情节和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喜怒哀乐,信手拈来与之相适应的宫调,连环配套,灵活运用,因而可取得因地制宜、随情起伏、生动活泼、跌宕多姿的艺术效益,备受群众欢迎。这对于元剧唱曲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著名的元剧《西厢记》,就源于《西厢记》诸宫调。
孔三传在我国曲艺、戏曲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称他为中国戏曲鼻祖,是当之无愧的。孔三传是晋城市一笔价值连城、可供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