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小戏发展背负“三座大山”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小戏发展背负“三座大山”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稀剧种展演5日至7日在京城上演,来自福建、山西等10省区的26个剧种的26出经典折子戏一一亮相。舞台上锣鼓声声、热闹非常,而台下的专家学者们却是若有所思,为小戏的发展忧心忡忡。

   (小标题)“小戏大戏化、大戏歌剧化倾向不可取”

   中国戏曲艺术中存在大戏与小戏的功能分野,存在农村与城市的风格差异。此次展演的珍稀剧种,除了晋剧、蒲剧、闽剧、梨园戏、莆仙戏等地方大戏外,其他均属地方小戏和民族戏剧。

   “小戏发展受时尚文化、西方文化的冲击,同时还受到大戏的冲击,可谓背负‘三座大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说。

   有数字显示,中国戏曲剧种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368种到80年代初的317种,再到2005年统计的267种,半个世纪减少了近百种。如罗戏、卷戏、清戏等曾经有着广泛影响的声腔、剧种,其演出团体锐减甚至已完全消失。

   “小戏大戏化、大戏歌剧化倾向不可取!”田青说,“许多小戏向大戏学、向歌剧学,比如有的学京剧、豫剧,有的在伴奏里加上了大提琴甚至电子琴,最后的结果是丢掉了自己的特色,这就像是把飞天的飘带去掉,换上两个翅膀。”

   (小标题)利用这次展演好好“补课”

   虽然半个世纪内许多剧种消失,但在福建、山西等地,除了数量众多的民营剧团活跃在民众生活中之外,还包括在传统祭祀和民俗生活等礼仪格局中传承的诸多戏曲艺术,甚至许多戏剧形态正在民间说唱中孕育。

   “福建、山西的小戏之所以现在观众还很关注,就是因为抓住了表演这个核心。过分强调思想性、教育性,会让我们在认识上产生偏差。” 戏剧理论家郭汉城说,“要利用这次展演的机会好好‘补课’,思考一下应朝什么方向努力才能得到现代观众的承认。推陈出新当然是好的,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得不够。戏曲的特色越来越淡,与人民的欣赏要求产生了距离,而戏曲遭遇的最大危机就是与观众间的这种距离。”

   “继承发展也好,推陈出新也好,一定要按照戏曲发展的自身规律。”郭汉城说。

   (小标题)有点“俗气”不要紧 有点“神气”也不要紧

   “从福建、山西的小戏和农民演出,我们可以看到戏曲形成时期的雏形。这次展演也让我们发现,可以挖掘整理的剧目还有很多。”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说,“以更加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和挖掘传统剧目及表演形态,给民间小戏剧团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他们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坚持在群众中演出,是保护珍稀剧种的一个办法。”戏剧家曲润海认为,老百姓的需要也是剧种发展的需要,所以,有点“俗气”不要紧,有点“神气”也不要紧。保护文化遗产不要有太多忌讳,比如忌讳鬼、神。

新华社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7/6/7 22:30:55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