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沙峪“竹马”表演
6月6日,被列入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30余个项目在大兴剧院首次集体亮相,其中,由渤海镇中心小学8名男女学生表演的“竹马”舞在这次展演会上大放异彩。
“沙峪村的“竹马”是以假马套在人身上进行表演的一种舞蹈形式,主要用于广场表演。北京的“竹马”起源于清代宫廷,用于各种仪式或盛典的场合,流传于民间后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竹马”表演以队形变化为主,可变出“圆场”、“四方斗”、“打香道、”“编寨笆”等图案。音乐以打击乐为主,用戏曲锣鼓点控制节奏,渲染气氛。吹奏乐在队形变化间隙为演唱者伴奏,起缓冲调节的作用。舞蹈动作则以跑为主,要跑出戏曲中圆场的感觉,加之马鞭的挥舞,很具观赏性。自从“竹马”在沙峪村产生之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至十六都要与其他花会节目一道上街表演。沙峪村的“竹马”在花会表演的过程中,始终以严谨著称。其第一代传人是邢怀,至今已经是第四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