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陈智林谈地方戏剧的现状---亟待叩开创新之门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陈智林谈地方戏剧的现状


    “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以方言为重要特征的地方戏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30多年已消亡了100余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最近在成都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时,透露了他对地方戏剧的担忧,并呼吁积极保护地方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那么,地方戏剧的现状如何?在娱乐多元化的当下如何寻找生存空间?半月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

    地方戏剧振兴面临尴尬

    陈智林说:"谈到地方戏剧保护,我觉得除了感性上、理性上、环境上的支撑以外,真正的保护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量化方式。我们到 基层演出,看到基础文化设施面临尴尬局面,很多县、区连基本的演出场地都没有。有的地方即使有剧场也是解放初期的,不少剧场是危房。"

    陈智林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小剧团面临着生存危机,四川新都川剧团就是其中一个。这个剧团虽小,却有着6年与日本对外交流文化演出的良好基础。但由于当地推进文艺"瘦身"改革,这个剧团赖以生存的演出剧场说拆就拆了。尽管剧团多方呼吁,却未能如愿。

    "戏剧本来就是草根文化,是源于基层的,所以它一定要在基层展现。再好的东西,如果连场地都没有还谈什么展现?还谈什么保证每个人享受文化的权利?"陈智林言语间透露着无奈。

    谈到地方戏缘何落入如今境地,陈智林情绪激动起来:"舆论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举个例子,川剧《变脸》荣获2004年度文化部十大精品剧目,这么一个对地方戏剧进程极具鼓舞意义的消息,见报时只有200字左右,而当天同处文娱版面头条的竟是某女明星 感冒。再比如,电视台有个文艺明星访谈节目,本来是个非常好的宣传园地,结果节目立意却在吸引眼球上,弄些挖掘别人隐私的题材,看了让人失望。"

    探寻地方戏剧创新空间

    振兴地方戏剧,离不开剧团和演员的坚守。"我们剧团有个非常好的演员叫刘仪,排练川剧《易胆大》之前,她演了电影《红颜》并得了奖,紧接着便有个40集的电视连续剧请她去拍。但她因为要排川剧,便婉言谢绝了,经济损失很大。她为什么会这样选择?我在川剧院提倡三种心态:第一是感恩心,要感恩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还能够在自己最好的年纪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奋斗;第二是包容心,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去太多扭曲自己,不看重得失;第三是服务心,用我们健康的心态,来服务于给我们提供生存空间的方方面面的人。"
中国文化像一盘棋,每一个地方戏剧都如一颗棋子般代表着当地文化。一个《夫妻双双把家还》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安徽,四川《跑马溜溜的山》的文化作用同样是不可替代的。川剧本身就是大众娱乐,眼下各种时尚娱乐方式都是传统戏剧的竞争对手。地方戏剧要创新、要发展、要赢得更多的观众,必须适应这个时代。

    陈智林认为,"明星"是戏曲的形象大使,地方戏剧也要树"明星",通过他们的成才和票房号召力,来完成戏剧的时代转型。川剧院近年来新排的《巴山秀才》、《易胆大》为什么反响强烈?关键在于它既展现了川剧最本质的元素,又在形式上做到了突破。巴蜀"鬼才"魏明伦做编剧,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导演、导演学博士查明哲担任导演,而在舞美灯光、舞台音乐更是加入了许多虚实结合的写意时尚元素。

    另外,地方戏剧观众的培养,尤其是中青年观众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陈智林说:"我们今年头5个月的文化交流演出场次已经超过70场,包括在高校的巡演,跨越国内外各个年龄段的观众,没有人反映看不懂。所以,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观看地方戏剧,才能感受到它的无与伦比。"


 

半月谈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7/6/28 15:39:30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