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在人气和口碑上均获得赞赏 |
当“生是杨家的兵,死是杨家的将……”的开场词唱出来的时候,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日前终于亮相登场。从剧本构思到排练用了一年的时间,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在经过几天的试演后,不论在人气和口碑上均获得赞赏。年轻漂亮的秦腔演员,声光电的完美组合,华丽的舞台,干练、清丽的唱词。这出青春版戏剧在获得秦腔爱好者的肯定后,同样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甚至造成一票难求的局面。
大众对秦腔后继有人的期盼,对戏曲再次成为观众热衷的文艺形式的愿望,似乎从青春版《杨门女将》中看到了希望和方向。
打造如电影般漂亮的秦腔戏
十几岁、二十岁的戏曲研究院的学员们,是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的主角,这100多个学员从十二三岁开始学习秦腔,5年的时间,他们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型的演出。
舞台上大幕拉开,逼真的舞台设计,靓丽的演员,考究的服饰,让这场秦腔戏一开始便先声夺人,与众不同。充满活力的编排手法,精彩的情节设置,更令观众为之一振,不由询问:这是秦腔吗?怎么比电影还紧凑,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还催人泪下。过往戏剧让人想打瞌睡的体验,在这次的演出中消失了,委婉灵动的唱词,活泼的表演,曲折的情节安排让观众整场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不少观众发出感慨,秦腔多了时代的气息,少了传统的老迈和迟暮。
人人皆知的《杨门女将》在过去的老版本秦腔中,被观众关注的是出演穆桂英或佘太君的个别“角儿”的戏,其他几位“杨家女将”都是所谓的“大龙套”,但新戏却呈现了一部整体的女人戏,强调一个100多人团队的集体创作。该戏编剧陈彦对剧本做了重新梳理。保留了原作的精华部分,并进行了小心翼翼的凝练,去除了情节上的一些繁枝冗节,使故事更加集中,体现的精神更加张扬,群体作用也更为突出。尤其是在戏中增加了一场独具匠心的“狼舞”,被称之为神来之笔,令整个戏剧充满动感和青春气息。这出戏的导演王青来自上海京剧院,她表示:“我们想让秦腔好看,打造像电影一样漂亮,吸引人的秦腔戏。”
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第八期演员训练班的学员,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杨门女将》的演员们初露峥嵘。剧中扮演佘太君的魏艳妮和扮演穆桂英的孙艳的嗓音甜润,唱腔清丽,还有武生杨云精彩的翻跟斗表演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魏艳妮是个20出头的小姑娘,但她的老旦演出博得热烈掌声。她说:“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演唱,得到观众掌声的那种激动感觉,是影视剧演员没有办法感受到的,是近距离的震撼。我喜爱秦腔,也相信我们能给秦腔带来活力。”
出演穆桂英的孙艳说:“我的家人想看第二次都没有票,我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演出,我们会一直走下去。”武生杨云翻跟斗一身伤,可他很自信地说:“我对秦腔的发展很看好,以后我要做秦腔导演,这是我的理想。”这些秦腔演员不仅在舞台上演出。在后台,他们同时肩负着服装师、化妆师、幕后工作人员的工作。他们的戏受到老观众肯定,也赢得年轻人的关注,这批年轻的后继力量,已成为陕西秦腔的未来之星。
与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看齐
戏剧市场化的探索并不是新话题,青春版无疑是不错的一种选择。尤其是有白先勇的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在先,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走向市场之路便更值得期待。
《牡丹亭》当时演出时,仅在某大学的单场演出的观众就达7000多人。一些学生坚持连续三天每天3小时自备板凳,甚至站着看完。据悉已经演出一百多场,录像售出几十万套,到场观众18万人,其中70%是青年人。导演王青说:“青春版《牡丹亭》在舞台效果等方面运用了一些现代的元素,偏重艺术性的体现,吸引一些年轻的白领和大学生。与之相比,青春版《杨门女将》的观众群范围更广泛,它想要表达和传递的一种杨家将的精神可以打动各个年龄层的人,在市场上我们希望能与《牡丹亭》看齐。”据悉在《杨门女将》试演期间,不少观众都要求能站着观看。
关于青春版戏曲改动的争议一直不断。当年青春版《牡丹亭》也是在一片争议声中进入市场,这种争议对于青春版秦腔同样存在。戏剧为迎合市场而改动,是否还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王青介绍,戏曲传承如果不许改是很不合适的。“这么多年轻的演员如果只是把传统的东西‘传统’下来,年轻演员的自身价值如何体现?戏曲不仅仅为老一辈观众服务,更要吸引年轻观众进剧场。同时要让年轻演员找寻到自我价值,让他们能够塑造自己。当然,传统需要保留,就好像现在保护部分昆曲一样,像文化博物馆里的精品一样传承下来,不需要创新。但另一方面也要有一部分戏剧,要专门去探索新观众的需求,懂得新观众群体的喜好,吸引新观众进场。我们的青春版正是在做这样的工作和探索。”王青还表示,虽然在舞台效果等方面运用了一些现代的元素,但是演员们的表演却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因为在编排这出戏的八个月时间里,这批年轻的演员都得到了许多秦腔艺术家和老师的悉心指导,是在不改变秦腔艺术核心基础上的适当的创新,也是艺术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探索。 本报记者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