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载风雨砥砺 大半世纪光辉历程
——纪念山西省话剧院创建65周年
今年,是山西省话剧院创建65周年。65年的旅程,对于人类的文明史来说,仅仅是一瞬间,但在几代山西话剧人的心目中,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和一段段令人思念的回忆。
岁月悠悠历经坎坷
1942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在晋绥、晋察冀边区先后成立的“前哨”、“火线”、“红星”、“大众”、“湫水”、“人民”等剧社,此乃山西省话剧院最早的前身。1945年11月,由“大众”、“湫水”和“人民”三个剧社合并组成了吕梁剧社。革命战争年代,剧社的革命志士们,把舞台演出作为唤起民众的号角,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剧院发扬革命传统,在风雨中成长,在拼搏中壮大,在奋斗中发展,在竞争中前进。1948年,剧社随部队集体转业到地方,改编为晋中文工团;1949年4月24日,随军解放太原,又改编为太原文工团;同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编为山西省文工团第一团;1953年4月,改编为山西人民话剧院;1972年1月8日,因文化大革命受迫害,被下放到吕梁地区,改编为吕梁文工团话剧队;1977年11月27日,调回省城太原。1978年1月1日,重建山西省话剧团。1984年更名为山西省话剧院。历任剧院的主要领导有洛林、张键、李克、杨威、彭一、张新民、史启发、贾茂盛等。他们带领全院同仁,为认真执行文艺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路线,艰苦奋斗,殚精竭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创造了话剧舞台上一次又一次的奇迹和辉煌,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抒写了一笔又一笔的壮丽篇章。
时光荏苒硕果累累
回首65个春秋,剧院先后排演了500多部古今中外的歌剧、戏曲、话剧、儿童剧。共演出1万余场,观众达5千多万人次。其中自创大型剧目50多个。许多精彩演出,受到历代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与重视。《同样是敌人》获全国第一届话剧汇演演出一等奖,导演、演员二等奖等多项奖;《刘胡兰》被文化部推荐,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委员会演出。周恩来、李先念、邓颖超、谢觉哉和中央军委陆海空三军将军等观看了演出。《黄河魂》赴京参加了纪念建国30周年演出,获演出二等奖,由国务院推荐到中南海怀仁堂为党中央领导演出,王震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没法说》参加了纪念建国30周年的纪念演出,薄一波、康克清等观看了演出;儿童剧《朱小彬》在全国第一届儿童剧汇演中,获优秀创作、优秀演出双优奖,并由文化部推荐为中共十二大代表大会演出;《老宅》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参加“文华奖”评奖演出,华国锋、李雪峰及池必卿、陶鲁茄、王谦、黄志刚,还有著名艺术家欧阳三尊、徐晓钟、赵寻、兰光等观看了演出。该剧演出后在北京特别是山西引起了强烈反响,《山西日报》为此开设专栏讨论了40余天。《天职》应中宣部、司法部、文化部邀请进京汇报演出,被评为全国法制题材优秀剧目;《孔繁森》在中南海、广电部剧场为党中央、国务院机关党委、各部委和首都各界人士进行了演出,受到了丁关根同志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中宣部、文化部召开研讨会,新华社、《人民日报》分别给予高度评价,演出超百场,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孔繁森的饰演者杨念生获“梅花奖”;《元朝帝师八思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大庆演出中,叫响京华,获得优秀剧目奖,并在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创作金奖”、“演出金奖”、舞台美术等七项奖。八思巴饰演者张治中获“梅花奖”。
这些年,剧院的杨威、彭一等老领导,先后在全国第一届群英会、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分别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历代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这给山西话剧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鼓舞和推动力量。
今年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观看了由山西省话剧院演出的纪念中国话剧诞辰一百周年展演剧目《立秋》。演出结束后,胡总书记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并祝演出成功。目前,《立秋》已经在全国演出近360余场,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五个一工程特等奖”、“文华大奖”。
我们坚信,未来的山西话剧院,一定会紧跟时代步伐,投身实践洪流,不断锤炼和提高自己,不断增强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热情讴歌时代、反映人民心声,把优秀的作品和精湛的艺术奉献给基层一线,回报给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推动我省文艺工作繁荣发展,为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山西做出更大的贡献。彭一 张新民(作者均系山西话剧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