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戏曲剧种目前只剩几十个了,而十堰市丹江口习家店镇青塘村却同时存在两个罕见剧种,专家日前深入该村考察后,认为这两个剧种在中国民间戏曲研究中具有标本性意义。
据悉,明代大修武当山时,整个均州城全力为武当山修建工程服务,而青塘村又是武当山宫观炼制琉璃瓦的基地。有人推断,“调子戏”与“八岔子戏”是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赋闲时创作的。如今,青塘村能唱“调子戏”和“八岔子戏”的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39岁。66岁的农民王德荣是“调子戏”的传承领头人,他能唱20多个剧目;“八岔子戏” 的传承领头人是42岁的张英荣,其老师是丁一芳,1997年去世时已81岁高龄。
据介绍,作为青塘村特有的地方戏,这两个剧种只在本地流传,剧目以爱情故事为主。“调子戏”是花鼓戏与当地民间说唱、歌舞及民歌小调结合发展形成的,俗称“九腔十八调”。“八岔子戏”,除用锣鼓伴唱外,还有一种和二胡相似的乐器“蛤蟆翁”,这是古均州所特有的。
地方戏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初期我国有400多个剧种,现在只剩几十个了。“调子戏”和“八岔子戏”能传承至今实属罕见,抢救保护的意义非常重要。4月2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北京大学中文系民间文学教研室主任陈连山教授一行4人,在青塘村观看了“调子戏”与“八岔子戏”的演出后认为,当前要组织专班抢救挖掘整理有代表性的剧本,建立档案资料;同时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保护计划;把民间戏曲作为载体,渗透到民间庙会等活动中去。
图为八岔子戏《四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