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戏曲复兴 代有才人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戏曲复兴 代有才人


    2007年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显示,全国共有各类所有制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866个,这其中话剧(含儿童剧、滑稽剧)剧团143个,从业人员8485人,本年度总计演出场次1.5万场,观众人次为1300万人次;该年度全国戏曲专业剧团为1505个,从业人员为71459人,本年度总计演出场次26.4万场,观众人次为2.87亿人次。这个统计数字表明,尽管出现了戏曲不景气的现象,但戏曲艺术在全国城乡居民欣赏表演艺术中的首选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这也是立志要办好戏曲教育、培养更多优秀戏曲专门人才的信心和动力之源。

    素有戏曲艺术家摇篮之誉的中国戏曲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50年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戏曲实验学校。1955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田汉。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于当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从92万元到5.6亿元: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杜长胜至今仍然对文化部1995年5月9日的一份工作简报印象深刻。这份简报提到:“按国家教委1994年对高校教学设备固定资产的评估标准,高等院校不能低于200万元。而中国戏曲学院现仅92万元。如不解决,已存在无法继续办学的危险。”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本科戏曲高等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培养和造就了众多戏曲艺术人才,特别是京剧表演人才,对振兴戏曲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中专改为大学,从办学的物质条件到教学条件都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距离振兴京剧和戏曲,也有较大差距。当时一些系有名无实,缺乏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一些专业还因袭中专的教学模式,学院教学设备陈旧,甚至没有排练场、图书馆。

    1995年,时任京剧指导委员会主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的高占祥提出:“振兴京剧、教育为本。如果戏曲教育停滞不前,振兴京剧将是一纸空谈。”

    于是,中国戏曲学院1995年制定了“九五”计划:“我院是在1994年受到‘黄牌’警告的院校。妥善、尽快地解决办学‘硬件’的投资、改善、效益问题,确是当务之急。”

    2000年4月,中国戏曲学院由文化部划属北京市管理。同年8月,学院迁至万泉寺占地面积5.43万平方米的新校园,总建筑面积达11.2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3.25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8.03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总值5496.67万元,学院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6亿元人民币。


    从5个到24个:学科建设既坚持特色又与时俱进

    “目前我院有9个教学系部,有戏剧戏曲学、音乐学和艺术学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有10个本科专业及24个专业方向。”与当初设立本科教育时仅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相比,杜长胜谈到当前的学科建设颇为自豪,“中国戏曲学院从诞生的那一刻,就以其鲜明的特色,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的办学定位和清晰的办学思路,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独树一帜。”

    2003年,戏剧戏曲学被选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目前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文学、戏曲舞台美术设计5个特色优势专业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戏曲学院在保持学科特色优势的同时,还积极拓展相关边缘交叉学科。根据社会需求,中国戏曲学院先后拓展了戏曲影视导演、戏曲动画、文化交流等边缘交叉的新专业方向,形成了以戏剧戏曲学为核心,多学科专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格局。

    “当然我院的学科特色优势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迁和艺术自身的发展变革而不断地丰富和拓展。清醒地认识和顺应这一规律,拓展学科内涵,也是我们保持这一学科特色优势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1名到163名:比较完善的戏曲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学校的建立,结束了沿袭数百年的师徒相授、科班等传统戏曲教育,开创了民主、科学、文明的现代戏曲教育新纪元,开拓创建了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

    1978年中国戏曲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戏曲教育步入现代大学教育的新阶段。改制为大学后,中国戏曲学院不断探索高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完善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戏曲学院成为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

    1996年招收的硕士研究生仅有1人。中国戏曲学院的“九五”规划及未来十年计划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预期也仅是:“九五期间达到20人左右,到2010年稳定在30人左右。” 事实上,早在2006年,中国戏曲学院就在原有戏剧戏曲学硕士授予点的基础上,新增了音乐学和艺术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截至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达到160多人,研究生教育已初具规模。

    在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同时,中国戏曲学院全力办好各专业本科,积极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的表演、器乐两个专业的专科教育,同时积极发展以岗位培训、在职进修为重点的成人教育和为中等戏曲学校培养师资的示范教育,此外还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

    经过近30年大学阶段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从根本上完成了戏曲教育由旧向新、由传统向现代的制度性转变。


    从零到139名:“青研班”破解京剧表演人才危机

    1996年,首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下简称“青研班”)正式开学。12年之后,4届“青研班”的139名学员全部顺利毕业。中国戏曲学院承办的4届汇聚全国最优秀青年演员的“青研班”,开辟了戏曲高层次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末,被极“左”思潮和政策压抑的戏曲界复苏,长期不能演出的表演艺术家们满怀激情,登台献艺,一批批优秀的传统剧目纷纷复排。杜长胜回忆说:“那段时期中国京剧舞台呈现出井喷式的繁荣,也是一种畸形的繁荣。”1990年前后,戏曲危机论、京剧灭亡论渐起,极“左”思潮,特别是“文革”十年造成的剧目断档、观众断档,特别是京剧表演人才断档问题凸显。

    如何解决表演艺术的人才问题,是发展和繁荣京剧艺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难题。

    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以振兴京剧事业,培养一批能够在新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军人物和京剧表演艺术家为办学宗旨,创造性地探索实施“一个工程”“两个导师”“三项并举”,“集中学理论,回团搞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4届“青研班”涉及京剧、昆曲、评剧等15个剧种,共培养京剧演员111名,多剧种演员28名,覆盖了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和45个戏曲院团和院校。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为国家级、省级戏曲剧院团的管理骨干和院校的教学骨干。于魁智、孟广禄、李仙花、杨凤一4位“青研班”的学员被所在省市推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

    目前,“青研班”作为文化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的一项具体成果,已经成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一个品牌。杜长胜表示,“青研班”还会继续举办下去,“要不断打造和提升这一品牌”。

 

中国文化报网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7/1 12:15:3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