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本市举办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两周年系列汇报演出,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反响。北京中国戏曲学院常务副院长赵景勃兴奋地说:“真该为这帮孩子的表演摇旗呐喊。”老艺术家胡芝凤同样褒奖有加,称赞这群梨园新苗文的有嗓音,武的有跟斗,全面展示了上海培养青年京昆拔尖人才的成果。
专家们指出,上海将舞台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做法,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
好戏连台 后生可畏
两年来,上海青年京昆剧团向社会推介了杨亚男、翁佳慧、田慧、杨扬、蓝天、董洪松、高红梅、陈平一等一批拔尖演员和乐队演奏人才。他们排演了《乌龙院》《杨门女将》《白蛇传》《勘玉钏》《红鬃烈马》《四郎探母》《尤三姐》《战太平》等经典传统大戏,还恢复上演了《断密涧》《探庄》《金钱豹》等难得一见的剧目。他们携京剧《大唐贵妃》等赴京展演,带新人版昆曲《牡丹亭》赴港参加“国粹香江校园行”等交流演出,均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此次汇报演出又推出新编京剧《诸葛亮招亲》和阔别舞台48年的全本言派经典剧目《鼎盛春秋》。老戏迷评价,这支队伍行当齐全,水准不低,像田慧就是活脱脱的小梅葆玖,杨淼的调门、做功、扮相都十分出众,真是后生可畏,前途无限。
文教结合 博采众长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成立于2006年7月,是上海打破体制束缚,实施文教结合工程的产物,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学校创办的京剧院团。北京专家认为,上海梨园新军的骄人表现,和文艺与教育、舞台与课堂相结合的培养机制分不开,是对符合艺术人才成长规律的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京剧名家刘长瑜说:“百学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演。演员要进步,就必须多踏台毯多演出。”川剧名家田蔓莎介绍:“在剧团里,常常是几位老师围着一名尖子学生转,老师们分工教唱腔、教表演、教武功,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准。这些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不仅如此,青年京昆剧团还强调“京昆交融”的特色,让京剧演员学昆曲,提高演员表演上的细腻度;让昆曲演员学京剧,使演员的发声方法更科学通畅。
多管齐下 定向培养
团长徐幸捷是上戏戏曲学院院长和上海戏校校长。他说,这样的身份让他更多考虑剧团与学校如何互动,如果说剧团是平台,那么学校就是人才储备库与后勤保障部。“我们需要成建制地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由艺术人才培养规律决定的,培养一名优秀的昆曲演员,其周期一般是20年。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中专与大学相衔接的戏曲表演人才培养链,来开拓戏曲演艺教育从传统中专教育模式向高等教育拓展的新路。”徐幸捷强调,剧团的成立给师生带来了大量的舞台实践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和其他人才的培养,如学校调整了传统的专业设置,加大了戏曲导演、戏曲创作、戏曲音乐、舞台美术、武功师资、艺术管理等专业的建设力度,使这些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记者 端木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