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剧种之二 安徽黄梅戏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组图]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剧种之二 安徽黄梅戏


艺术家韩再芬剧照。

黄梅戏《天仙配》剧照。

新农村题材黄梅戏剧目《知心村官》

  黄梅戏曲调悠扬,悦耳动听,经典剧目《天仙配》中那段脍炙人口的对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久唱不衰,至今仍是卡拉OK的保留曲目,永远那么婉转悠长。

    黄梅戏的来源

    关于黄梅戏的来源,说法不一。根据历史记载,剧作家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

    传说之一∶黄梅戏是在“怀宁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黄梅戏”这个名称在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黄梅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自己独特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的演出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有志于戏曲事业的知识分子加入黄梅戏传统剧目的发掘与再创作行列,大大地丰富了黄梅戏的表现形式,加强了黄梅戏的文学性,发展了唱腔和伴奏,使其原来的民俗性和通俗性得到质的升华,旋律更为优美,影响更为扩大,黄梅戏真正迎来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艺术春天。随着众多优秀剧目的不断推出,国内外的观众认识并接受了黄梅戏,使黄梅戏从乡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终成为驰名海内外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的特色

  黄梅戏是地道的来自民间的艺术。它的表演质朴细腻,真实活泼;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她的曲调优美流畅,明快抒情。加以道白多用安庆官话,地方生活气息浓郁,尽显黄梅戏特色。

  黄梅戏唱腔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平词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

   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其特点是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字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黄梅戏的剧目

   黄梅戏的剧目有“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当时的劳动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解放以后,黄梅戏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近年来,新编了一些现代黄梅戏,如《未了情》、《知心村官》、《春到山乡》、《丹凤》、《乡村小院》、《阿里跪妻》、《爸爸回家吧》等。《春到山乡》在轻松、诙谐、充满乡村生活气息中,演绎出一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干群关系的改善的和谐轻喜剧。《丹凤》讲述了某乡凤凰村在选举村长的关键时刻,会计贾德真酒后向妻子丹凤道出了村上财务的秘密,丹凤为了全体村民的利益,苦口婆心,用爱的心语唤得丈夫良心的回归。《乡村小院》讲的是一个乡村地域发生了禽流感,年轻的副镇长雪竹分管抗击灾害工作。而他的丈夫和丈夫的姐姐对她有抵触情绪,在乡村小院上演了一出藏鸡、收鸡、查鸡、找鸡富有情趣的喜剧。

  黄梅戏的名角

   早期黄梅戏从业人员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记载的黄梅戏老艺人,绝大部分都是安庆地区的人。例如蔡仲贤、胡普伢、洪海波、叶炳池、咎双印、胡玉亭、龙昆玉、程积善、查文艳、丁永泉、潘泽海、严凤英等,他们之间都有师承关系。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风英,12岁拜桐城人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不久便在业余班社里登台唱戏,唱红桐城、怀宁两县。她在传统小戏《打猪草》、《蓝桥会》和现代戏《柳树井》中所塑造的角色,情感真挚,性格鲜明,唱腔优美动人,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严凤英也因此被上海观众誉为造诣很深的艺术家。严风英的唱腔亮丽沙甜,委婉动听,韵昧浓郁,吸收京剧、越剧、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誉为“严派”,广为流传,她是公认的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花开花落,各有千秋,在20世纪80年代初,她们的出现曾经给沉寂已久的黄梅戏一抹亮色。“梅开三度”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1968年出生,安徽潜山人。1980年进安庆地区黄梅戏剧团学员队学艺,学艺两年便登台演出。1984年主演黄梅戏电视连续剧《郑小姣》,一举成名。她还获得了第五届上海“白玉兰奖”,全国黄梅戏广播、电视大赛双“十佳”演员,19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小百花表演金奖,95中国安庆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表演金奖,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1997年,文化部授予她青年艺术家称号,中国文联授予她“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

中国赣州网—赣州晚报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7/8 13:25:11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