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花灯小戏《小姨妹过河》。
新编花灯小戏《补缸》。
新农村题材花灯小戏《都是公鸡惹的祸》。
传统花灯歌舞剧《闹菜园》。
玉溪花灯“崴”天下。
杨丽琼在《古湄歌》中的剧照。
编者按 7月12日至16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赣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中国(赣州)地方戏展演将在我市举行,广大市民不仅能欣赏到赣南采茶戏,还能观看云南花灯戏、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广东粤北采茶戏等剧种。戏剧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积极交流,不断地吸收借鉴姊妹艺术的长处,丰富自己。自今日起,本刊将连续推出云南花灯戏、安徽黄梅戏、湖南花鼓戏、广东粤北采茶戏和赣南采茶戏的系列介绍,以飨读者。
“哎,山茶那个花来山茶花,十呀个大姐采山茶,花篮那个悬山坡上,唱呀个山歌转回家。大姐那个生得嘛脸儿长,黑悠悠辫子亮又光,眼如那个明月手似藕,像呀个荷花开池塘……”
这是我小时候听过的云南省歌舞团独唱演员黄虹演唱的云南小调《十大姐》,旋律优美抒情,节奏鲜明,曲调委婉流畅,带着泥土气息,是云南花灯的一个曲调。
云南花灯来历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曾派30万征南大军平定云南,后留下沐英率数万军队镇守。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为解决军粮问题,沐英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上书朝廷建议在云南实行“军屯”,明王朝采纳建议并扩大原有的“民屯”“商屯”,扩大粮食生产。来自内地的移民与应募者迁来,很自然地把家乡的风俗与民间歌舞传入,逢年节、出会时,也互相竞演民间歌舞。于是各种传入的民间歌舞在不断吸收当地歌舞之长中融合,形成了云南花灯。
因此,云南花灯来自中原,起源于明朝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是一种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间舞蹈,它是在民歌小调、花灯歌舞的基础上经民间艺人和劳动人民长期加工发展而成的,是云南主要地方剧种之一。
花灯流传于我国西南、中南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特别是流传于云南省的玉溪、嵩明、弥渡、罗平、建水等地。
云南花灯种类
从明朝军民屯田时期传唱至今,云南花灯已经跨越了近600年的历史。当地人将辛亥革命之前的云南花灯称为老灯,有两种艺术形式,一种是歌舞,一种是戏剧情节很简单的歌舞小戏。后来,云南花灯开始发生变化,从唱本、善书里取材,改编了许多大本戏,引进了若干新曲调,并吸收滇剧的一些表演程式和京剧的剧目,吸收它们的表演手法及服装、化妆,用花灯曲调演唱,形成灯夹戏,使云南花灯在戏剧化上迈进了一步,当时人们称其新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云南花灯发展成以演出现代戏为主的歌、舞、剧相结合的戏曲剧种。
云南花灯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各地的花灯都与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有的还吸收了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的音乐,根据不同地区音乐的差别,形成了不同的花灯艺术派别。如昆明花灯、玉溪花灯、嵩明花灯、弥渡花灯、楚雄花灯、姚安花灯、建水花灯、罗平花灯等。为丰富和发展花灯音乐,各地的花灯逐步打破了地区的界限互相吸收,从总体说,它们彼此大同小异,基本特色相似,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云南花灯形式
云南花灯的音乐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制。其音乐十分丰富,旋律优美抒情,节奏欢快。现有的花灯曲调有1000多首,大致分三类。一是各种民歌小调,这些小调有些是本地的产物,如《十大姐》、《虞美人》、《十杯酒》、《掐菜苔》等;其次是明清小曲,如《寄生草》、《打枣竿》、《叠断桥》、《闹五更》等,这些小曲在清朝嘉庆、道光(1796-1850)年间已在云南开始流传。第三为从其他曲种、剧种吸收来的,如腾冲花灯剧目《安安送米》中唱的高腔,《小放牛》剧中吸收的吹腔,元谋花灯中的勾腔和玉溪花灯中的扑蝶调,系取自滇剧平板等。此外,花灯唱腔中的道情、书腔是从云南扬琴中吸收而来。
云南花灯的表演形式也十分丰富,包括有灯舞(彩灯与民间技艺表演)、团场(集体歌舞)、折子灯(花灯小戏)等组成部分。灯舞包括灯节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如龙灯、狮子灯、凤凰灯、鱼灯、蚌壳灯;团场则是男持彩灯、女持花扇的表演,人数20人至60人不等,图案队形有30多种,有时还加进“大邑拉花”“小邑拉花”“霸王鞭”等表演;折子灯即带有情节的歌舞小戏,舞蹈动作轻盈、优美,富有弹性。
花灯戏的行当,原来只有男女二人,以后才分为生、旦、丑三个行当,当花灯戏演出中型、大型的角色众多的剧目以后,又增加了其他行当。花灯表演主要道具是扇子、帕子。“花灯越崴越喜欢,手帕扇子团团转”,就是对花灯舞蹈的真实写照。
云南花灯特点
“唐朝的花灯宋朝的戏”。云南花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说唱演艺,贴近民间生活艺术形式,短小活泼,载歌载舞,融歌、舞、戏于一体,质朴、纯情地反映民间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唱腔优美动听,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优美轻盈的风韵是与当地民歌曲调的风格、伴奏乐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云南花灯以五声性的乐曲为主,音乐的调式多为徵调式和羽调式。音乐结构短小,多为上下句或4个乐句组成的单乐段。音乐的节奏鲜明,流动性较强,乐句之间很少有较大的停顿,多从“板”上起句,在“眼”上落句。节拍多为2/4或4/4,速度一般为中速或小快板,情绪明快,活泼潇洒,旋律优美。
云南花灯伴奏乐器中的胡琴、月琴、三弦、笛子、鼓、铃等近似江南丝竹的乐器,后来又增加了琵琶、扬琴等民族乐器,配合锣、镲等打击器后,增添了活泼的气氛,音乐歌舞融为一体使花灯的风韵更为浓郁。
云南花灯舞蹈的基本动作特点是“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故唱花灯也称作“崴花灯”。“崴”,是指表演者不论作什么动作,身体都要伸延向上,保持着S形的左右摆动,形成云南花灯别致的优美体态。
云南花灯剧目
除去“灯夹戏”时期搬过来的滇剧剧目,云南花灯戏的剧目数量约200出左右,约分三类。一是花灯歌舞剧目,有《十大姐》、《大头宝宝戏柳翠》、《踩连厢》、《小邑拉花》等;二是花灯小戏,有《打鱼》、《打花鼓》、《三星贺寿》、《红回门》等;三是花灯大戏,有《蟒蛇记》、《白扇记》等。
荣获首届中国戏剧小戏奖最佳剧目奖的花灯小戏《蝶双飞》,通过花灯表现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花灯剧的喜爱,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2006年优秀农村小戏慰问首都农民工演出”中,其催人泪下的凄美爱情故事吸引了到场的所有观众;荣获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2007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优秀剧目奖的《一对羊》,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赞美了农民的坚韧、淳朴,同时也提出对贫困山区需要扶贫,更需要科技的指导,给予农民相当的人文关怀。
由云南省花灯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花灯歌舞《云岭华灯》,融独特的传统艺术、鲜活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现代审美情趣于一体,使花灯艺术通过灯光、服装、歌、舞、乐的综合处理突现出特色浓郁、别开生面的演出效果。2005年2月,曾受文化部派遣到北欧进行演出。
获第四届中国民族文化博览会中国民间戏剧大赛金奖的大型现代花灯剧《古湄歌》,通过一个女人感情的波折再现了滇中古乐。袅袅之音自远方飘来,宛如少女仙子般玉指轻弹,霎时进入如梦似真的仙境……那带着江南丝竹韵味的玉溪花灯调也让不少戏迷心生亲切之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音乐、灯光、舞美等更是让大家享受了一次听觉与视觉的“盛宴”。
云南花灯名角
老一代的艺术家都已故去。第二代的著名花灯戏演员有史宝凤、熊介臣、袁留安等。
新一代的云南花灯戏旦角李丹瑜,是云南省花灯剧团一级演员,第二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昆明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云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2006年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贡献奖”。她先后主演了多部花灯剧,多次获奖。2002年在北京成功举办个人花灯剧专题晚会,先后随团赴美国、意大利、俄罗斯、瑞典等国家及香港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新一代的云南花灯戏旦角杨丽琼,是云南玉溪市花灯剧团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云南省剧协常务理事、玉溪市剧协副主席、玉溪市政协常委,曾荣获“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演优秀表演奖,第五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表演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颁奖演出优秀演员奖,玉溪市“十大杰出青年”,云南省首届“五四”奖章等荣誉。她曾主演《军营小院》、《金花银花》、《莫愁女》、《七妹与蛇郎》、《情与爱》、《小姨妹过河》、《金银花竹篱笆》、《巧凤》、《卓梅与阿罗》、《五彩河》、《玉瓶乡音》等。她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善于刻画各类不同风格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