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古筝新闻
笛子新闻
古琴新闻
二胡新闻
琵琶新闻
葫芦丝新闻
戏曲新闻
民歌新闻
民乐新闻
文化新闻

杭剧也是文化遗产 头牌花旦85岁

向古曲网投新闻稿(古币奖励)您现在的位置: 古曲网 > 新闻中心 > 戏曲新闻 > 正文
【字体: 】  

杭剧也是文化遗产 头牌花旦85岁


    什么是杭剧?恐怕不少老底子的杭州人也不是很清楚。要知道,这可是杭州土生土长,用杭州话来说唱的最地道最本土的戏曲,曾经一段时间,它还风靡到了嘉兴、湖州一带。只是在经历了一段起起落落之后,1966年,随着杭州杭剧团大门的关闭,杭剧从此远离了杭州人的记忆,至今已整整42年。如今,会唱而且还唱得动杭剧的人在杭州也不多了。

    杭州岳王路社区,有着不少杭州老底子历史的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也是社区干部们的工作之一。几天前,社区干部们接到“密报”,社区里有位85岁的老人朱凤艳会唱杭剧,还是个地道的“高手”。闻讯,记者赶紧跟着社区干部们上门拜访。原来,朱凤艳老人还是当年杭州春秋杭剧团的头牌花旦。
一断被尘封许久的关于杭剧的历史,在老人动情地叙述中,慢慢打开……

    夫妻俩,一个是剧团团长,一个是当家花旦

    花白的头发,额头的皱纹,可脸上绽放的笑容却让眼前的这位老人显得格外精神。“搞艺术的,真不一样呢。”见到朱凤艳老人第一眼,我心想着。 

    朱凤艳已故的丈夫孙宝童就是当年杭州春秋杭剧团的创始人,她自己则是剧团当家的头牌花旦。
“丈夫原先是位机电师傅,因为有技术,单位里也挺受器重。可是他对艺术就有那么一股痴迷劲,尤其是对杭剧,从一开始背着家人去学艺,以致于最后干脆辞了职,在1945年拉起大旗,成立了春秋杭剧团。那时,他一门心思扑在剧团里,虽然是团长,但什么事情都做,有时还要上台演个角色,过过戏瘾。”朱凤艳告诉记者,那个年代,杭剧在杭、嘉、湖一带很受欢迎,那时走的是水路,剧团到各地演出叫“走码头”。朱凤艳至今依然清晰地记着一个场景,那是剧团的船只靠岸的时候,丈夫总是第一个跳上码头,和岸边的纤夫们一起,拉着大船一步一步地走着。“剧团刚创办那会,真的不容易。一直到后来,慢慢才打响了名堂。”

    铁杆粉丝成了好姐妹

    朱凤艳捧出几张发黄的照片和一批手抄稿,这是老人年轻那会演出的剧照和剧本,一直被老人贴身收藏着。照片上年轻时的朱凤艳,身穿状元袍,扮相俊美,演的正是女扮男装考上状元的孟丽君。


    “你知道杨文英么?当年她和吴菊英、徐美英和绿牡丹,有‘三英一牡丹’的称号。在杭剧的女演员里可是响当当的,只要有她演出,那场的戏票要贵上两毛钱呢。我是她唯一的一个弟子。”提起师傅朱凤艳的脸上依然流露着敬佩之情。在师傅的精心教导下,当年的朱凤艳几乎学会了师傅的各项绝活,尤其是师傅最擅长饰演的《孟丽君》,更学得入木三分,有“小杨文英”之称。

    谈起那段四处演出的日子,朱凤艳的嘴角漾起了一丝微笑。“那时候我们也有‘粉丝’,疯狂地追着我们。”朱凤艳笑嘻嘻地说,那时杭剧在海宁、绍兴、长安一带很风靡,所以在那一带,自己的粉丝最多。有一次,朱凤艳和剧团在绍兴演出,突发阑尾炎住院三天,一个叫王秋华的铁杆粉丝就在医院的病床边守了三天,烧菜熬汤送到床前。提起这段往事,朱凤艳依然动情,“因为大家年纪差不多,又都喜欢杭剧,最后还结拜成了姐妹,我们一共七姐妹,其他六个都和秋华一样曾是我的粉丝,那时我们的感情特别好。”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分散在各地的姐妹因为各种变故已经失去了联系。朱凤艳说,这是她最遗憾的事情,如果可以,真希望哪一天七姐妹还能再聚首。

    那优美的唱腔,陌生又熟悉

    说得兴起,朱凤艳即兴唱了一段杭剧传统曲目《庵堂认母》。那唱腔温婉、优美,既陌生又熟悉,陌生是因为现在没有多少人听过这种唱法,熟悉,是因为唱腔用的语言是杭州方言。

    “杭剧一开始是没有剧本的,最初的那会,你猜猜一出戏是怎么排出来的?就是所有的演员聚在一块,先大致说一下故事大纲,分配好角色,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凑好了一出戏。”回想当年杭剧的风靡,朱凤艳说,那时剧团在杭州大世界(现在的杭州市文化中心)演出,几乎场场爆满。

    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随后的战火连天,让杭剧的发展进入低潮。至解放时,仅存杭州的春秋杭剧团,宜兴的群谊杭剧团,以及宁波的宁波杭剧团三个民间职业剧团。

    朱凤艳告诉记者,1960年,“杭剧改革”开始,那时候从民间、越剧团调来不少专业人员和青年演员。改革后的杭剧将杭曲和杭滩有机结合,激昂慷慨处用杭曲,优美抒情处选杭滩,还借鉴了合唱中的哼鸣法,以无伴奏人声哼鸣渲染气氛,听来婉丽缠绵。

    然而出乎朱凤艳预料的,原以为杭剧可以走上正轨,然而“文革”开始后,批判鬼戏、批判才子佳人戏,却让刚刚兴旺的杭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剧团撤销,人员下放“改造”,杭剧团从此不复存在。

    杭剧能否涅?重生? 
    他们在为杭剧的复兴而努力

    翠苑三区曾有支杭剧队

    无独有偶,翠苑三区的社工在“非遗”的调查中,也发掘出了一位“杭剧”传人――钱宜鹏。钱大爷当年是唱武小生的。十几岁的时候,他就拜了师傅学习杭剧,至今他还清晰地记得那个入门学艺的日子:1951年12月28日。从那天起,钱宜鹏就和杭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就是他的名字“宜鹏”都还是教杭剧的师傅给起的。入门后,他就一直在杭州杭剧团演武小生,一直到剧团解散。

    2002年,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钱大爷组建了一支杭剧队。近20位队员不少都是当年唱杭剧的角。那时候,每周二,这支杭剧队就会聚在一块唱唱曲。让钱大爷印象深刻的是,那年翠苑街道成立10周年的纪念晚会上,这支队伍还登台亮相,唱了一曲杭剧《小姑贤》。只可惜,队伍成立没坚持几年还是解散了。

    “没有市场,没有传承人,不像越剧,很多小年轻也喜欢,而且政府很扶持。”杭剧队没了,钱大爷心里一直有着不舍。翠苑三区当年的文体委员范竞菲是看着这支杭剧队从成立走向解散。“如果说西湖藕粉、龙井茶是杭州的土特产,那么杭剧就是杭州文化的土特产。要知道,创造一个土特产是多么难的一件事,但丢掉却很简单。杭剧这个土特产可千万别丢了啊。”

    黄龙越剧团打造杭剧《苏小小》

    2006年,杭州文化圈里有件挺轰动的事。黄龙越剧团重排杭剧经典曲目《苏小小》。

    那一年,这出《苏小小》在杭州剧院共演出了10场,1000人的座位场场爆满。此后,电视剧版的杭剧《苏小小》也紧锣密鼓地开拍并在电视台播出。

    “杭剧是杭州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就是想让杭剧在40年后涅?重生。”回想起06年的这件事,一手推动此事的黄龙越剧团前团长朱燕燕告诉我,杭剧《苏小小》的推出证明是一次有益的成功尝试,虽然没有经济效益,但至少排剧的前期投入是收回了。“杭剧还是有一定市场,只是,这个市场太小太小了。喜欢它、知道它的都是老一辈的人,现在的年轻人对戏曲接受地很慢很慢,如果任由这样下去,市场只会越来越小,前景很不乐观。”朱燕燕认为,要想断了这么多年的杭剧有所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引导是很重要的,同时还要配合现代的营销和推广。


记者手记:

    土生土长的杭剧曾经经历了那么一段辉煌的时刻,至今85岁的朱凤艳在翻看那些发黄的剧照时,仍津津乐道。 “06年,杭州黄龙越剧团重新编排了杭剧《苏小小》,并且在杭州剧院上演,当时知道消息后,别提多开心了,不管怎么说,还有人和我们一样在关心着杭剧,希望看到它重新焕发光彩。”朱凤艳动情地说着,也许,在这些当年的老戏骨心里,让消失40年后的杭剧,重获新生才是他们最想要看到的。

    然而,杭剧的复兴并不容易。怎么样才能让断了这么多年的杭剧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几位热爱杭剧的市民给出的建议我觉得很不错。

    市民王德洪:《阿六头讲新闻》、《我和你说》,好多火地不得了的节目都是用杭州话来说的,是不是也可以把杭剧引用进去,同样是杭州话演绎,再加上电视这个媒体的传播,效果一定不错。

    市民范竞菲:西湖船娘现在很火啊,让船娘学唱杭剧呀。外地游客来杭州,船娘边摇船边给游客来段杭州本土《杭剧》,多配呀。还有,西湖边不是有很多唱越剧、京剧的队伍么,也可以设个点让杭剧的爱好者来唱,让更多人知道杭剧,了解杭剧,最后爱上杭剧。

    临发稿前,我又接到了朱凤艳的电话,老人说,她很想找找当年结拜的七姐妹,那些她的头号粉丝,如果有机会再相聚,她要给老姐妹们再好好地唱上一段。

钱江晚报   新闻录入:剑苗    责任编辑:剑苗 更新时间:2008/7/26 0:36:06   发表评论
分享到:
  • 上一篇新闻:
  • 下一篇新闻:
  • 相关文章

    推荐音乐
    推荐视频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 商标
    古曲网(中国古典音乐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4-2009 | 网络带宽由深圳琴行 音乐厅大音琴院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