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有媒体记者到本市几家戏曲院团“探营”,发现早上8点之前,练功房里依然人迹稀少,原来许多中青年演员早晨都已经不练功了。不练功据说也事出有因,有的是练功房无窗子太闷,有的是演员住得远,有的是因习惯睡得晚、所以早晨起不来。不过,我想这些都不应该是不练功的理由,毕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演艺界的共识,老不练功,技艺就会退步,尤其是武戏演员更是如此,大意不得。br>不过,目前的戏剧演员除了演技功夫要常练、常提高以外,另一种功夫也十分要紧,那就是对剧本判断的功夫,即不断提高艺术修养水平,使自己学会选择好剧本的功夫。
以上海为例,近年来,投入新剧目创作的资金、人才力度很大,但最后能成为经典保留剧目的好戏却不多,大部分都属中等或中上水准。有的中青年主要演员在舞台上已活跃了30年左右,也演了十来出新戏,但基本上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一部振聋发聩的好戏也没有。其实这些中青年演员,论演技、嗓子、聪明灵气都早已是艺术家级了,但选演的剧本却总是三流、四流,所以即使演员尽心、导演使劲、舞美动足脑筋,但戏还是不太成功。前几年有一个“重点戏”投入几百万元,改了几遍,最后也没成功。关键是那个戏的题材不行,剧本故事也编不圆,岂能在舞台上站得住?
为什么要强调一下提高演员选剧本的基本功?因为现在文艺院团中,名演员选演剧本有很大的自由度,他们认为不适合的剧本就可以不演,他们认为有兴趣的题材可以抢着演或专门请人写剧本,一般都能获得领导的支持。特别是有的中青年演员已被提拔为院团长,或将来有可能当院团长,他们选剧本的艺术素养高低,不仅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且对整个院团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现在有的中青年名演员选演的剧本,往往光凭老眼光老观念,已经是21世纪了,舞台上闻到的是陈腐封建气味,离时代太远。而有中青年演员选演剧本,一是赶闹忙,别人演了什么角色,自己也要演,根本不管剧种特色;二是看人看名气,一听说是某人编剧,觉得演了他(她)的戏,可能获奖,可能对获取物质利益有好处;也有的是唯题材论,认为这个题材小说、影视搞过,别的剧种搞过,都成功了,于是不问三七二十一,不管政治氛围、特定时效等,便盲目上戏,其结果大都可想而知:观众没兴趣,演出不景气,拿奖没有份。
一些老一代成功的艺术家,大都因为选演优秀新剧目才取得成功的。四大名旦、周信芳、俞振飞、马连良、言菊朋、丁是娥、袁雪芬、尚长荣等艺术家都是这样。袁雪芬的《梁祝》、《西厢》、《祥林嫂》,尚长荣的《曹杨》、《贞观》、《于成龙》,都是他们自己选择题材、判断剧本的结果,先选到了好剧本、好题材,再发挥自己的创作才华,所以便能成功。尚长荣先生在选剧本上从不盲从,记得前几年时,有人要他演一个不开花脸、还有“三角”恋情的楚霸王,他谢绝了;后来又有人要他演一个胡编乱造的戏,他也拒绝了,坚持搞《于成龙》,不受诱惑、不赶时尚、不怕压力。他的成功,与其说是表演功夫好,更多的是应归功于他的高水平的艺术素养,首先是他会选题材、会选剧本。
所以我要说,演员天天练功确实很重要,但当前,提高中青年演员的艺术素养、培养他们选择剧本的本领恐怕更加迫切。当然,这种艺术素养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抱佛脚、赶一赶就能行的,是一种不懈的学习、提高过程,既要多读多看各种艺术书籍和剧目,也要提高自己的政治、文化素养,还要关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的痛恙,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所以是一种综合素质的磨炼。没有这个过程,想成为袁雪芬、尚长荣这样的艺术家是不可能的。